第16版: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特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会嘉宾认为——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只说不做
本报记者 禹 洋
“气候政策的新环境”分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陈学慧摄

在“气候政策的新环境”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丹麦气候、能源与建筑部长斯穆斯·赫维格·彼得森,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政府牵头 少说多做

“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8%;201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增量占全球37%;2005年到2013年,风电装机量增加了60倍,光伏发电增加了280倍。在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作出了承诺,还取得了实效。”会议一开始,解振华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需要各国政府、企业、民众采取实际行动,不能只是停在口头上。

对此,新光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赫雷拉表示赞同,“以产品碳足迹为例,这个概念早已被提出,却很少有人知道,原因就是没有实际行动来推动。披露产品碳足迹能够让消费者自觉地选择低碳产品,并形成习惯。但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监督,这一理念就很难推广。”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谢白曼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受政权、政党或领导人的变更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承诺2020年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65%,而发达国家只占了35%。解振华表示,发达国家在推行具体措施方面,还需加把劲儿。此外,发达国家也可资源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政企合作 推动创新

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丹麦气候、能源与建筑部长斯穆斯·赫维格·彼得森表示,政府首先要有稳定的政治框架,为企业走向绿色运行模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丹麦的目标是在2030年减少40%的碳排放,这一明确的目标能帮助企业做出好的投资决定。”他说。

解振华认为,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寻求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同探索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政府层面,要推动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层面,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企业效益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责任。

在企业的眼中,政府的支持在企业创新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谢白曼表示,“以生物燃料为例,我们研制出了将农业废料转化为生物燃料的技术。但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在欧洲本土无法推广。相反,这一技术出口到美国后,在政策支持和监管下广泛使用。”

解振华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如果各国政府能够提供鼓励性的政策,让企业家看到发展的前景,企业会下更大力气去创新,更愿意投钱,加速绿色、低碳经济的形成。

多边携手 促成协定

解振华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2015年即将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这一会议是在联合国众多成员国的共同倡议下召开的,旨在2015年达成全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协议。“到现在,还没有听到哪个国家表示不愿意达成协议。我认为,达成协议充满希望,我们应该有信心。”

解振华表示,2020年前各国履行承诺的方案中还缺一部分,就是发达国家针对2012年到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所作出的承诺。明年的巴黎会议要确定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各国应提早做准备,根据自己的国情和能力提出有力度的减排目标,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尽一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