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之殇
□ 余 戈

69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的记忆不可磨灭。勿忘历史,缅怀英烈,是我们赢得未来的重要基点。

研究滇西抗战十载,笔者曾十余次踏访腾冲、松山、龙陵等地,结识了落籍当地的很多远征军老兵,也常介绍内地的远征军老兵后人去那里寻访祖辈的征战足迹,在腾冲的国殇墓园祭奠英魂。

远征军烈士、36师108团营长杨运洪的孙子小杨从腾冲回来后,向我讲述了一件事:那天,他在腾冲城里买了一个大花圈,欲打车前往国殇墓园,但心里颇感踌躇,因为按他老家广东的风俗,出租车司机是会拒绝花圈上车的。但令他意外的是,当司机闻听他是远征军烈士后人,二话没说即帮他将花圈搬上了车。到墓园后,又坚决不收他的打车费,说:“这是我们腾冲人应尽的义务。”

在腾冲,这样的事情并不令人惊奇。1945年1月修建国殇墓园时,民国元老、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曾对腾冲民众深情地呼吁:安葬在这里的是为了光复腾冲而牺牲的英烈,我们腾冲人应该把他们当成祖先来供奉,世世代代都要铭记他们的功绩!

当时,腾冲城刚刚收复半年。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这座徐霞客笔下瑰丽、神奇的“极边第一城”已化为一片焦土,大部分民众流离失所无处栖身。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腾冲民众却投入了两桩他们认为非做不可的大事:一是收敛散落在故土上的抗日将士遗骸,修建国殇墓园;二是修筑中印公路八莫至腾冲段,让国际援华物资尽快输入国门。为此,地方募捐7500万元(国币),投入民夫数千,特别是在修建国殇墓园期间,每天都有民众志愿前来做义工,耆老妇孺也都参与到搬运砖石的劳作中,一如抗战前修筑中国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那样。

1945年7月7日墓园竣工,民国元老于右任取楚辞《国殇》意境,题名为“国殇墓园”。全园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东西展览厅等组成,园内遍布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腾冲,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的一个局部战场,另外两处惨战之地是松山、龙陵,三地比邻,构成一个大三角形。1942年5月,我第一次入缅远征军作战失利,日军自缅甸经畹町攻入滇西,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此后远征军重建,在以史迪威将军为代表的美国盟军有力支持下,经过换装美式装备和全面整训,于1944年5月11日渡过怒江开始大反攻。担负腾冲方向作战的,是霍揆彰、周福成、阙汉骞等将领指挥的第20集团军的五万官兵。经过“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高黎贡山之战、腾冲外围战、围城攻坚之战,浴血激战127天,歼灭日军“腾越守备队”3000余人,我军付出伤亡近1.9万人、阵亡9117人的惨重代价,终于收复腾冲。

在滇西大反攻的松山、龙陵等战场,远征军第11集团军和第8军也付出了同样惨重的代价:龙陵会战阵亡官兵1.7万余人,方圆十余平方公里的小小松山,亦伤亡官兵7763人、阵亡4000人。战后,这两地也像腾冲一样修筑了安葬英烈的国殇墓园。遗憾的是,在后来“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中,这两处墓园均遭彻底毁坏,且因史料失散而难以重修。相比之下,腾冲国殇墓园比较幸运,虽然也曾遭严重破坏,但昔日纪念设施设计图纸和大部分阵亡将士资料被有心人珍存,在上世纪80年代重修时有所参照,终于得以以历史原貌呈现给后人。

直到今天,前来瞻仰的内地游客看到这座民国墓园“原汁原味”的样子,仍感到惊讶。近两年受邀前来参加迎接缅甸远征军阵亡将士忠骸归国活动的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蒋孝严、吴伯雄等初次踏访此地,也为之感叹不已,并称赞大陆方面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和胸怀。这一切,首先得益于腾冲人三十年前的历史担当。

因为地处极边,腾冲长期以来不为内地所熟悉;即便领略了那里的火山温泉湿地等神奇自然景观的人,也不一定了解那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腾冲,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的牌位,以及自明朝戍边来到此地之前的籍贯郡望。近年来,媒体称腾冲为“一部散落在边地的汉书”,是“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只有亲临此地,才能体味到它的内涵。

如今,在腾冲人的心目中,埋葬在国殇墓园的英烈是死去的祖先,战后流落在当地的抗战老兵是活着的祖先。腾冲人正以无比的虔诚和恭敬,尽着那份孝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