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古村:“香巴拉”的生态观
本报记者 夏先清
松柏环绕的唐古村。 本报记者 夏先清摄

郁郁葱葱的松柏在山上连成一片墨绿,山脚下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盛,热振河玉带一般绕村而过。远处的高山草原,早已绿意甚浓。

这就是唐古村。平均海拔4300米,西藏著名寺庙——热振寺和热振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一个藏在深山的“香巴拉”。

走进村民央金的家,53岁的她正往藏式炉子里添牛粪饼。“干牛粪烧起来没有异味,火旺,是天然的燃料。”在唐古村,几乎家家都以牛粪为燃料。“实在没柴火了,才会去山上捡一些枯树枝,而且都得提前给村委会打报告。”央金说。

在村党支部书记罗布占堆那儿,记者看到,在总共10条的《村规民约》中,有关生态保护的就有2条,“捡枯树枝也得打报告”也在其列。在唐古村所在的唐古乡30条《乡规民约》中,生态保护条款有11条。其中规定:在藏历4月15日之前,村民不能在公共草场上放牧。

“以前大家不管时节随便放牧,结果草长不好,一到冬天就缺牧草。”村民边巴深知,遵守这些约定能让他们受益,在他的眼里,这些约定人人要遵守。

除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行保护生态的各种规定,村民们根深蒂固的生态意识,还来源于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乱砍乱伐破坏了生态,原本清凉的夏天变得越来越热,地里的青稞苗都快被烤焦了;一场不大的雨,便会引发泥石流和山洪,冲毁了山脚下的农田……

自1987年村规民约开始实行,接受了自然惩罚的村民虔诚地遵守着里面的规定。

“国家还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畜平衡补贴每亩1.5元,禁牧补助每亩6元,纯牧民每年还有500元的生产资料补贴。”罗布占堆说,国家实行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国家法律和经济的角度,保障了村里生态的恢复和建设。

“将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挂钩。”唐古乡党支部书记王正勇用一句话总结了唐古村的生态保护之路。王正勇说,“生态环境好了,草原承载力上升,才能养更多牛羊,才能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收入。”

“看到别的村开矿场、搞运输,越来越富裕,不羡慕吗?”“为什么要羡慕?”次培说,“开矿运输都不是长久之计,会破坏草场,草场破坏了,子孙后代怎么办?”

只有小学文化的次培不懂什么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但在他看来,树木、草场、野兔、白唇鹿和他们一样,是村子的一部分,不能破坏伤害。

村第一书记杜政卫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来了这里,他说,两年期间,从未见过村民砍树,即使是遍山跑的野兔和野鸡,村民也不会去捉;热振河里,甚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生鱼。“外地人进村第一天接受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谁要砍树抓野鸡,会被全村人孤立。”

转眼已傍晚,整个村庄已弥漫在牛粪燃起的炊烟里。黄昏的余晖里,热振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柏树愈发巍峨,卫士一般,守护着这个人间“香巴拉”。

链接

唐古乡唐古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西北方95公里处,是唐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4个村组,共计260户,1301人。全村主要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唐古村坐落着西藏有名的热振寺。

唐古村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已被西藏自治区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千年古柏万亩,珍稀野生动物数十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