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服务比给户口更好
若 瑜

上周,北京市建委发布消息,称北京已有6区县将非京籍外来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且收入门槛基本与北京户籍家庭看齐,只是要求他们在北京连续稳定工作5年以上。此前,深圳、重庆等城市早已经将非户籍人口纳入保障房覆盖范围。

原本附加在户口本上的福利条件又少了一项。对于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外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待遇又向着市民靠拢了一步,是个好消息。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修改后新增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据估算,全国这部分人口规模约为7000万,而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约有2.34亿。数量相当大,任务很艰巨。

该从哪里着手?此前,人们对城镇化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落户问题上。年初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际,许多报道的标题都是“6年内1亿人进城落户”,“特大城市实行积分制落户”等,似乎只要能进城,能拿到城市户口本,城镇化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但实际上,对这些城外来客而言,能否获得一本城市户口并非是最关键的。他们需要的是附加在户口本上的权利——能让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接受教育,自己生病时能去平日路过了许多次的大医院接受治疗,甚至能在已经工作了10多年、20多年的城市买套房,有个窝。这是人之常情。城市享受了他们的劳动,也应该相应地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不论城市接受与否,为所有生活在自己辖区的常住居民提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都是城市发展中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城市运转必须具备的能力。

不用担心有人会赖着不走。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会自己流动到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人们会自己计算房租、资金、人力成本,判断投入与产出。当他们觉得留在大城市更合适时,城市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当某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想要带着攒下的资源和财富去更能够大展拳脚的地方时,或者干脆就是圆了城市梦、只想找个地方养老时,城市应该为他们搭一条顺畅的通道,让他们离开时可以少些后顾之忧,包括建立健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等。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养老保险、医保已实现全国转移,异地高考今年终于“破冰”,最近又取消了非农户口,居住证制度即将全面建立,并将以其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只有到那时,人才才不会被一纸户口绑在“鸡肋”之地,而能够真正投身到最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去,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也能随之真正涌出来、动起来,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能写下新的经济“神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