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股权收益细水长流 就业生活社区解决
新市民是这样度过“磨合期”的
让新市民乐享优生态,沈阳市于洪区的城镇化探索具有多元意义。土地变股权,出门有工作,社区活动多,于洪区文化广场成为新市民最喜爱的活动场所。
孙潜彤摄

——辽宁沈阳市于洪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采访记

本报记者 孙潜彤

这是一场蔬菜的旅行:在蔬菜工厂的水塘里,一片片蔬菜齐刷刷地漂于浮板之上,不扎根土壤,却因绿色有机而走进超市,走出国门。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陆家村村民刘庆春觉得自己的身份转变,很像他伺弄的这些蔬菜:不在农田,却在工厂。流水线、自动控制、生物高科技……这些以前遥不可及的词儿,如今刘庆春已亲历一番并从中感知现代农业的神奇。而他本人的生活轨迹也因陆家村的城镇化而彻底改变了。

土地变股权

刘庆春最初很不适应,“啥啥都新鲜。”自家的地通过“流转”,被蔬菜公司接手,土地补偿是一块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做股东享受分红又是一笔细水长流的收入。到蔬菜公司上班拿工资,是刘庆春最感踏实的,即使是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也能比照退休人员待遇按时领取退休金,全村人的生活有了兜底保障。

刘庆春的生活巨变触及到城镇化最基础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征地补偿金可以买房住楼,但接下来怎么过?

作为辽宁省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于洪区为农民想得长远。于洪区探索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集中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农民由农业生产者转变为投资者,土地集中经营。比如小韩村,把土地补偿金一分为二,村里将一部分资金以股权、房产等形式分给失地农民,还有一部分资金则纳入集体经济,用来做股份经营。

同时,于洪区稳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对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量化、颁证,采取土地量化、资产量化、现金入股和社区股份等4种形式,建立股份合作经营公司,投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广辟财源。比如,沙河子村和陆家村利用置换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建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东民村创办了沈阳东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购买机床城综合服务楼,每年获益近1000万元。

技能保饭碗

22岁的李成结束了两个多月的培训实习,成为沈阳国际特种机床城一名数控机床操作工,从农民转变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更让他高兴的是,新工作就在家门口。他所在的于洪区东民村,有一条沈胡路穿村而过,以此路为界,路南是机床城,路北就是生活配套区。

和李成一样,东民村近千户居民告别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产业工人,全部迁入与园区一路之隔、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的楼房里。李成说,“如果去外地打工的话,工资不多且不稳定。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掌握了一项技能,确实觉得未来的生活有了保障。”

新身份的前提是新饭碗。于洪区预先做好项目规划与储备,大力推进沈阳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中国沈阳食品城、永辉东北物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促失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如在永安新城,于洪区建设国际物流港,就开辟上万个就业岗位。

新饭碗的前提是新技能。于洪区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培训离开土地的青年,使他们成为园区里的产业工人。于洪区建立了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了6个统筹城乡就业实习安置基地,实现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民100%免费培训、100%安置就业。除了特种技术培训,学校还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了诸如水电焊、面点制作、家政服务等培训班,满足人们对不同技能的需求,既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解决了迁入新城、新市镇农民的就业问题。

幸福“一卡通”

“有了这张幸福卡,感觉比城里人还滋润!”于洪区蒲河湾社区的顾凤仪大娘很是感慨。

这张卡管什么?于洪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桂彬介绍说,它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新农保、城乡低保、粮食直补、综合缴费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有社保功能,还能提供图书借阅、运动健身等服务,各类保障实现了一卡缴费、一卡支取。更重要的,它是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重要见证,从此与城镇职工和居民享受同等保障待遇,是幸福的“一卡通”。

目前,处于沈阳城乡接合部的于洪区已有5万农民陆续迁入14处“于洪新居”,产权性质全部为商品住宅。新居全部实行社区化管理,配备自来水、管道燃气、垃圾统一处理站、超市、冲水厕所等设施。“于洪新居”全部按照“八通十有”标准配套(“八通”包括路网、供水、供电、供暖、煤气、排水、公交、通信,“十有”包括居民活动中心、商超配套、就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居民健身广场、物业服务等),为居民打造了完善的生活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