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 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了,也不能忘本”
——记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破烂王”潘淑兰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张 莉

潘淑兰,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如她的名字,朴素、平凡。然而,在孟村回族自治县,潘淑兰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原因是她在勤劳致富之后,生活依旧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但对待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却毫不吝啬。几十年来,她扶危济困、慷慨解囊,累计捐款150多万元。

今年72岁的潘淑兰是普通农家出身,过惯了艰苦日子的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改革开放初期,潘淑兰与丈夫开始尝试做些小生意。她串街炸过油条,赶海“倒”过虾酱,手脚勤快加上头脑灵活,让潘淑兰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潘淑兰在创业中发现,废品回收生意鲜有人做,这让夫妇俩兴起了当破烂王的念头。从此,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他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乡收购废品,每天伴着夜色满载而归。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潘淑兰真成了“破烂王”,废品生意越做越大,他们收废品的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三轮车,又变成了汽车,自家的小院儿也从废品收购站变成了专门的废旧钢管收购厂。

饮水当思源,知恩当图报。富裕起来的潘淑兰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啥。“刚结婚那会儿,我家什么都没有。乡亲们一起动手给我家盖起了房子,还给我们凑了400元钱,可我们连管乡亲们一顿饭都管不起。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潘淑兰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逢年过节,她都要带上米面油等去看望村里的老人,冬天为他们做厚棉被、送电暖气,夏天为他们安吊扇;村里建养老院,她不仅捐钱,还经常大包小包地上门看望,有老人生病,还帮着联系医院;附近谁家孩子读书成绩好但交不起学费她都知道,而且总是告诉孩子的父母,关键是要让孩子安心上学,钱的事儿不用操心……

卜老桥村村民范文治家有一辆早已报废的农用车,可他舍不得卖。范文治说,这辆车见证了潘淑兰对自己家的恩情。

范文治告诉记者,以前他家很穷,吃饭都成问题。潘淑兰知道后,给范家买了这辆农用车,帮他开了家小卖部。如今,范文治家的生活好起来了,盖了两栋新房,去年还添置了汽车。范文治说,“潘淑兰对俺家的帮助,俺家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些年,潘淑兰受过的表彰很多。但是,每次谈及荣誉,她总是淡淡一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乡亲们向我伸出了援手,现在该是我用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们的时候了。”

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潘淑兰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慷慨捐助,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的“抠门”。

她家的后院有一块涝荒地。潘淑兰带着家里人一锨一锄地开垦出来,种上应季的蔬菜瓜果,饲养了成群的鸡鸭。有人问她,你何苦再种地呢?可潘淑兰说,“种地是咱农民的本分,种出的东西吃得舒心放心,还能比买着吃节省些,省下来的钱还能帮帮别人。再说了,自家的蔬菜水果,送给村里的老人们尝尝鲜不好吗?好日子是靠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勤俭持家是祖辈留下的治家之道,永远不能忘本!”

上图为潘淑兰展示自己获得的“孟村道德模范”荣誉证书。

(资料图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