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为人类所共有,且其中相当部分不可再生,因此不能仅从货币角度或实物角度来理解节约或浪费的含义。我们节约或浪费的不仅是货币、实物、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有世代传留的精神财富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应当从多个角度理解节约。
首先,货币角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衡量节约或者浪费了多少的最常用、最普通手段。因为任何消费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衡量,而且节约了多少、浪费了多少,都一目了然。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有的人花自己的钱,精于算计,有的甚至十分吝啬,而花别人的钱、公家的钱则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在他们看来,浪费别人的钱、公家的钱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货币的权属是具体的、明确的,仅从货币角度理解节约或浪费的含义有明显的缺陷。
其次,实物角度。除了一些服务项目外,大多数消费对象都表现为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我们常用实物消耗的多少来衡量节约或浪费。我们可以分析一个具体的消费行为。主人敬客人一杯茶水,客人没有喝就走了,主人随手将茶水倒掉了。主人花钱买茶叶沏茶水,是向客人表示欢迎、敬意,他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说他花的钱是有回报的。这里浪费的是实物。但常言说得好:“吃了不疼洒了疼”,不管钱是否白花,不管这钱是谁的,干干净净一杯水糟践了总是可惜。可见,从实物角度比仅从价值角度理解节约或浪费更进了一步。但实物毕竟是用货币购买的,因而他人的、公众的实物浪费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利益的联系似乎还不紧密。
第三,资源环境角度。任何物质都来源于自然世界,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煤炭、石油等等。因而实物的节约或浪费都是自然资源的节约或浪费。同时,很多物质在其产生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或多或少的污染。消耗的实物还要由自然环境降解,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是对环境的节约或浪费。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不管是谁埋单,不管是谁浪费,受害的是每一个人;不管你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生活在这个自然环境中。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人人有责,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我们改掉原本用一张纸就能做好而偏偏要用两张纸的习惯,那么生产这种纸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造成环境污染就可减少一半!如果全社会每个成员都能从这个角度认识节约,就会大大增强节约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第四,精神角度。社会发展总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包括优良的文化、美德、精神、传统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积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一个社会发展需要许多条件,其中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人的素质中除了勤劳、勇敢、包容、创新等等,很重要的是勤俭。古人就有“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至理名言。人类社会是一代一代发展的,一代人在学习、享受前辈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继承着他们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节约或浪费的不仅是货币、实物、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有世代传留的精神财富。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认识、理解节约的含义,并自觉地体现在每一个消费行为中,就能够大大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