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支援钱支援物,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此话道出了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武村村支书杨有发的心声。2008年他听从浙江农林大学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建议,不仅免去了一场山核桃苗枯死的灾难,香榧亩产也有了显著提升,干果收入翻了好几番。
小干果摇身一变成了“金蛋蛋”,杨有发心里乐开了花,“以往看到专家就害怕,担心他们推销化肥农药,现在不怕了,他们是咱山农们的‘财神爷’,碰到问题就给专家们发微信。”
杨有发,仅是受益于浙江农林大学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的众多农民中的一个。目前,这个团队与产区合作建立的示范基地,山核桃、香榧亩产均超过100千克/亩。10年来,带动农民新发展山核桃3万亩,产区成年香榧单株收入达到2万余元,助农增收20余亿元。“科研人员就要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路上,我们农林专家水平如何?是否受农民欢迎就是把尺子。”团队的朱永法教授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香榧的干果市场价每公斤高达300元,但香榧好吃树难栽:从幼苗到挂果,一般需要10多年,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栽培技术,存活率极低。鉴于此,很多农民不愿尝试。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由戴文圣教授牵头的干果团队决定从技术研发上入手。钱不够?工资抵!几年过去,香榧早熟丰产技术研究基本成熟:香榧苗成活率超过90%,适宜嫁接的时间大大延长,挂果时间也从原来的15年左右缩短到8年,甚至更短。
成果研究出来了,可是要让农民接受又成了难事。“农民很淳朴也很现实,若想领着他们致富,得讲究方法。”权衡之下,戴文圣索性把他们培育的两棵香榧树种到浙江庆元张村乡政府门口,没想到,过了两年,它们相继挂了果。这下,很多山民陆续找上门来,请他指导自家种植香榧树,戴文圣一趟趟跑到山里,耐心传授栽培技术。现在张村已有100多户山农加入种植行列,香榧种植面积近1500亩。
近3年来,干果团队累计推广香榧良种种植15万亩,新建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4万亩,示范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2.2万亩,累计增收香榧干果43万千克,产生经济效益2.528亿元。
眼下,干果团队又将目光瞄准了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山区。团队的吴家胜教授说,“输血不如造血”,贵州气候适宜山核桃、香榧等干果树木的生长,他们准备跨省区合作在龙里县建设2600亩香榧科技示范基地,并探索研究应用香榧大苗规模化造林以及开展香榧替代林改造技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