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综艺 “蜉蝣”
□ 赵凤兰

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土节目价值内涵,才能创造出“灵魂”和“血液”相统一的“长寿”节目

纵观这些年的国内综艺节目荧屏,可谓“各领风骚三五年”,各类造星选秀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真人秀节目、益智挑战类节目往往高调诞生,热闹非凡,但最后都难逃明日黄花的命运。电视创新就像生命周期短暂的蜉蝣一样,呈现出一种朝生暮死的迹象:任何节目红火之日就是这类节目衰落之时,即便没死也正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热什么毁什么”、“创新一批死亡一批”成为了中国电视创新的宿命。

尽管如此,生存的压力和综艺节目高额的广告吸金力仍使得不少电视人在节目创新之路上大施拳脚、狼奔豕突。据《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显示,综艺节目是继新闻、电视剧之后国内媒体借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热点;但国内综艺节目“生命周期”短暂也排在前列;节目过多过滥、内容重复雷同、抄袭模仿成风是其遭遇“滑铁卢”的主要原因。一个新创节目一出炉,各卫视便明目张胆地竞相模仿抄袭,使节目除了主持人和参演嘉宾不同外,其形态和样式都大同小异。比如一个舞蹈类节目,曾出现《舞出我人生》、《舞林大会》、《舞林争霸》三足鼎立的局面;当《中国好声音》成为“好生意”之后,《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便随后杀到;自《非诚勿扰》在江苏卫视一夜走红后,《相约星期六》、《爱情来敲门》、《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婚姻保卫战》、《幸福来敲门》等婚恋节目都应运而生。这些节目争抢收视,轮流坐庄,可都没红过3年,“短寿”将成为其致命伤。

中国的电视节目像染上了“传染病”一样,一个创新的“细胞肿瘤”一出现,便在全国几十家上星电视台之间迅速“繁殖”、“蔓延”开来,其“传染源”却来自国外。据了解,国内目前很多脍炙人口的综艺娱乐节目大多是外国血统,比如,央视1998年开播的益智游戏节目《幸运52》曾火了十年,它拷贝于英国的《猜商标》;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源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则拷贝美国FOX电视网2007年推出的益智游戏节目《莫忘歌词》;《快乐大本营》也是模仿香港《综艺60分》;婚恋交友节目《我们约会吧》则引进了英国《take me out》的节目模式。“拿来主义”成为了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目前看来,中国电视人虽然高擎创新旗帜,貌似创新脸孔的节目也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大多数研发还停留在搜集购买国外优秀电视节目的阶段,或者对其他台的成功节目进行简单改装模仿,实质性的研发空间还有待挖掘。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要从“制作”走向真正的“原创”,必须摒弃浮躁心态,健全电视行业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电视版权的保护力度,使原创方投入巨大资本和精力研发而成的独创性成果得到认可和保障,这样才能激发创作方的活力和热情。此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广大电视人而言,与其拷贝学习国外的节目,不如直接学习国外节目的创新方法。只有最大限度地提升原创节目的“造血”能力,挖掘本土节目价值内涵,才能创造出“灵魂”和“血液”相统一的“长寿”节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