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到5月12日的日历,我们渐渐忘却恐惧和痛苦,但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感恩、对家国的热爱将久久铭记……
就像一处伤口,随着岁月流逝,或许不再撕扯得生疼,但对亲历者来说,有些记忆永远留在心底,每到一个时间节点,就会隐隐作痛。记忆,沉淀在脑海,并没有遗忘。汶川,就是无数中国人心底的伤。
6年了,时光流逝,曾经撕裂的大地早已重生,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当年的伤情小镇已成为温情小镇,迎来各地游人。但北川,是我不敢触碰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曾多次踏访那里,每次都泪洒北川,每次都心情沉痛。那些断壁残垣,那些滚落的巨石,那些在风中颤动的小花,都提醒着人们,那场灾难是多么惨烈。
不能遗忘的,是灾区群众在家园破碎后的自强不息;不能遗忘的,是全国人民驰援灾区的守望相助;不能遗忘的,是灾区群众与援建者万众一心,用双手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豪迈精神。那些人、那些故事,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记忆里,有一朵白色的栀子花。那是2008年,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这朵花显得意韵悠长。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上万名受灾群众聚集在这里。“寻亲墙”、各种颜色的被褥、矿泉水、生活必需品,正值盛夏,上万人聚集的体育馆显得嘈杂凌乱,但在一处铺盖前,有一朵栀子花在绽放。那是一对中年夫妇,呆呆地坐着,眼神里是一种深深的悲伤。地震中,他们的家没了,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千辛万苦寻亲,在这里找到了父母,送上了一盆栀子花。他们小心地守护着栀子花,像是守护着自己的家。没经历那种创痛,就不会如此珍视家园、亲情。一朵平淡无奇的小花,在大灾大难发生的时候,变成了奢侈品。
记忆里,有一群孩子的身影。那是2009年,重访北川老县城的归途中,心情是灰色的。午后,曲山小学的孩子们放学了。阳光下,他们在新建的宽阔公路上奔跑嬉戏,一张张童真的笑脸如阳光般灿烂。在他们心底,悲伤的记忆也许还未完全褪色,但身边每天发生的新变化,已填满他们的生活。生活总是要继续,希望还在生长,这一幕,给我的记忆涂上一抹温暖的金色。在四川,看到救援的车辆,孩子们会高高举起右手敬礼,热情地给救援人员送水送食品,看到他们小小的身影,你的心总会怦然而动。这份童真、这份感恩,让你听到新的希望在生长。
记忆里,有一位当地人的心声。那是2013年,重访映秀镇,从都汶高速一路盘山而行,山下是波涛汹涌的岷江,穿隧道,过村庄,一个美丽的小镇出现在眼前,昔日的震中已有了现代的卫生院、学校、商业街,美丽而恬静。一位当地人说,“灾后重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觉得现在媒体讲成就的多,说防范灾难的少。要加大对全社会防灾意识的宣传,否则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国把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不少学校定期举行避险演练,但不容忽视的是,公众对不同灾害发生时如何避险、急救等知识依然匮乏。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的知识还需大力普及,才能产生持久正向的影响。
只有经历灾难,才更加珍惜生命、亲情、友情,更加珍惜同胞的守望相助,更加珍惜一个国家在灾难中挺立的精神。“我们说废墟和灾难是需要纪念的,但是这是一个需要忘却的纪念。”在映秀镇国际抗震救灾学术交流中心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阐释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理念——“为了忘却的纪念”。再次翻到5月12日的日历,我们渐渐忘却恐惧和痛苦,但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感恩、对家国的热爱将久久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