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级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徐惠喜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全球信用评级体系的改革”分论坛上,当主持人抛出现行全球评级体系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时,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断言,现行的评级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背离了信用经济发展规律,代表的是最大债务集团的利益,其评级思想推动了全球信用泛滥,不能承担世界评级责任,是国际信用体系的破坏力量。

关建中的观点,分别得到亚洲和欧洲信用评级协会会长的呼应,也赢得了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的共鸣。与会嘉宾认为,现行国际评级体系存在缺陷,如主导国际评级体系的评级机构具有鲜明的主权特征,有政治偏见;评级标准缺乏全球一致性,评级信息难以全球流动;它是单一评级体系,其评级技术和标准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等。

有嘉宾指出,现存的国际信用体系扭曲了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发达经济体在财富创造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滥发货币、过度开发未来信用资源,以债务方式大规模占有债权经济体创造的物质财富。目前,全球前15位债务国都是发达国家,其债务总量占全球的约95%。国际金融危机正是国际信用体系和评级体系违背客观规律、长期依据错误评级信息建立的不真实信用关系的矛盾总爆发。

与会嘉宾呼吁,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当体现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让评级结果更趋近于真实水平,这是评级体系改革的方向。德维尔潘认为,评级体系改革应注重3个原则:一是多元化,改变当前3大美国评级机构垄断市场局面;二是加强监管,让各评级机构接受本地的、地区的甚至是全球的共同监督;三是提高效率。

有嘉宾还指出,建立新型国际信用体系,必须遵循财富创造能力对信用关系的决定作用,以真实债务偿还能力为基础;有效制约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以超发货币方式制造信用需求,鼓励有价值创造能力支撑的货币作为新兴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分论坛嘉宾的呼声再次说明,现有全球信用评级体系已经失灵,改革势在必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