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玉儒:心碑永铸百姓心中
本报记者 乔雪峰

2014年4月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古林人文纪念园牛玉儒的雕像前,牛玉儒的亲朋好友和前来的市民默然站立,追思故人。牛玉儒去世已10年了,但内蒙古的百姓没有忘记他,对他的怀念越来越深沉……

“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仲春时节的呼和浩特东河广场,桃花烂漫,杏花吐蕊,人们有的放风筝,有的赏春景,有的坐在水边读书,一派闲适惬意的生活图景。

10年来,出租车司机王玉海每次拉客人到东河,都会情不自禁地和客人聊起牛玉儒坐他车的那个晚上。“当时正闹非典,傍晚时分上来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让我开车随便走走。一路上这人不停地和我聊呼市道路、城建那些事,问这问那,我就不停地抱怨着对城市建设的不满。40多分钟过去了,那人下车了,临走他告诉我,自己是新来的市委书记牛玉儒,并说会让呼市越来越好的。”

牛玉儒在呼和浩特任职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型别致的公厕迎街而立;崭新的不锈钢垃圾桶代替了原来的水泥垃圾箱;公园拆掉了围墙免费向市民开放;70多条整改后的小街巷有了明亮的路灯;就连又脏又臭的东河也变成了波光粼粼的城中河,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看着这些变化,王玉海记住了牛玉儒,呼和浩特的市民也记住了这位市委书记。

“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负群众的重托和期望。”这是牛玉儒当选包头市市长时的任职承诺,他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1996年,牛玉儒上任包头市市长。当时的包头,财政只是吃饭财政,国企改革拉开了大幕,全市下岗失业人数剧增。为了不让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手里只有1000万元市长预备金的牛玉儒,拿出了500万元支持社会保障,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包头这个下岗人员总数占全自治区一半、离退休人员占全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工业大市,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却达到100%。

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八,牛玉儒随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踏雪走访贫困户。在玉泉区孙震世家,看到孙家连台电视机都没有时,他立即指示民政部门摸清全市所有看不上电视的贫困户户数,要求民政部门必须拿出专项资金统一购买电视机。那一年,全市所有的贫困户在除夕夜都看上春节联欢晚会。

翻阅牛玉儒生前批阅的文件,仅仅在呼和浩特工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批阅了各种群众来信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文函件314件,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件,这些事关群众的函件85%得到落实。

谁心中装着百姓,百姓就把他刻上心碑。

“我们要当实干家,别当表演家,要做事,不要做戏”

牛玉儒在包头和呼和浩特的两次赴任,都是在危难之时。

1996年,经历了大地震的包头,百废待兴。灾后重建,千头万绪,从何入手?上任伊始的牛玉儒走街串巷,深入考察调研。不久,他作出决定:“安居是民生之首。”包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从此全面铺开。4年间,全市新建楼房面积达到了1200万平方米,超过了包头47年来全市建房的总和,一个老工业城市变成了一座新城。

今天,走在钢铁大街上,两侧高楼鳞次栉比,绿地广场随处可见。可谁又能想到,1996年的钢铁大街南侧,却是两个让历届政府头疼的“城中村”——曹家营和赵家营。这两个“赫赫有名”的村子里住着近6万人,是包头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村里鸡飞狗跳、污水横流,是治安案件高发区。30年来,包头市一直想把这两个城中村拆迁搬离,但考虑到村民每年3000多万元的收入和不可预估的社会矛盾,拆迁一直被搁置着。

据当年曾给牛玉儒开车的司机刘文山回忆,牛玉儒三番五次去这两个村,向村民了解情况。他向村民承诺了“三保证”:保证补偿合理,保证新村建设规划不变,保证不让村民吃亏。在他的努力下,两个“城中村”的旧址上,现代化的锡华小区成了包头住宅区建设的样板,鹿鸣呦呦、绿草茵茵的银河广场,也成了包头新的城市名片。

2003年4月,非典在全国蔓延,呼和浩特也是重灾区之一。4月13日,牛玉儒再次临危受命,接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

当年4月28日,呼和浩特市防控非典指挥部提出:要用20天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非典救治中心。消息传来,不少人表示怀疑:占地500亩,拥有800张病床和一流救治条件的非典救治中心,能在20天内建成吗?时任呼和浩特市建委主任的邸明德至今记忆犹新:非典救治中心选址刚结束,牛玉儒就进入长满荒草的工地现场指导。之后,他几乎每天去一趟,督促检查工程质量。20天后,奇迹诞生了——非典救治中心如期通过有关部门验收。

“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从来不开,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从来不发,很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办公会就地解决。”这是跟随牛玉儒工作的老部下对他一致的评价,也是牛玉儒为官多年最务实的工作作风。

“握在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自己不能滥用”

权力对于一个人的诱惑和腐蚀十分巨大。面对时时刻刻的“大考”,牛玉儒始终严阵以待,从来没有在权力面前低过头。

无论是任包头市市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还是呼市市委书记,他从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人办过一件私事。现任包头市政协主席、当年在包头市政府任秘书长的程刚回忆说,“牛玉儒来到包头当市长,为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妻子谢莉也想调到包头来工作,当时有财政局、公安局等好几家单位抢着要接收市长夫人,面对此情,牛市长问我,我做市长,谢莉去这些好单位合适吗?”不久,谢莉调到了包头市安全局,做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牛玉儒38岁就已是厅级干部了,但是在他的弟弟妹妹看来,这个做领导的哥哥有些不近人情。说起哥哥,牛玉儒的妹妹牛玉红泪光闪闪,“当年我丈夫下岗,想让当包头市长的哥哥‘帮’揽点生意,被哥哥一口拒绝;我女儿毕业,想让哥哥帮助找个单位,结果还是被拒绝了。”这种不近人情的事情,牛玉儒办了不少,家里人抱怨他,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但家里人都记住他的那句话“握在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自己不能滥用”。

在包头任职5年,主持上千项工程,牛玉儒没有在一项工程上批过条子、打过电话,从没有给自己谋过一点福利。程刚说,“除了出差的机票、住宿费,他没有报过任何其他开销,他的汽车坐椅的皮子都磨白了,但他就是不换。”

这就是牛玉儒,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副省级干部。10年,可以忘记很多事、很多人。10年了,内蒙古的百姓没有忘记牛玉儒,反而在心中为他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