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俗新风话清明
祝鹏程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举足轻重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一般在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这正是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刻。顾名思义,“清明”指的是天地明净、空气清新、万物复苏的初春景象。李商隐的诗句:“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就描绘了清明时节冰雪消融、柳树欣欣向荣的一派春色。

汉魏以前,清明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节气,在农业生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还能听到“清明有雨麦苗肥”这类生动的农谚。在发展的过程中,清明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三月节等多个节日,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今日的形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传统,也不断吸收着各个时代的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追远祭先人

看到“清明节”这三个字,估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祭祖和扫墓。其实,清明节追怀先人的功能,是从寒食节那里继承来的。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人就已经形成了墓祭的传统。到了唐代,玄宗下令把扫墓的日子固定在了清明之前的寒食节。众所周知,寒食是一个禁火、冷食的节日,孝子贤孙们没法在这天为祖先置办可口的饭菜。于是,上坟扫墓的日子慢慢往后挪,转移到了清明节。到宋代,寒食祭奠先人的功能已经完全被清明取代。

当然,扫墓不一定要在清明当天,节期前后一周左右都是参拜老祖宗的良机。祭祖往往是家族性的活动,族长或者家长会选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扶老携幼、带着祭品和香烛,到郊外祖先的墓地去祭奠一番。祭奠的内容大致有二。其一是敬拜逝者,人们或鞠躬,或叩首,同时献上祭品,表达对先人的追念;其二是修整坟茔,腿脚灵便的年轻后生跑前跑后,掸去碑上的灰尘,除去墓畔的杂草,再在坟上培几把新土,压几个纸钱,就像是在打扫祖辈的屋子一般。

站在墓碑前,人们或因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而追怀不已;或因想起祖先的功德与业绩而热血沸腾。从这个角度来说,扫墓不仅联络了家人的感情、增进了家族的凝聚力,也会引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意识到今天才是我们应该把握和珍惜的时光,正如先贤感叹: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游人恋芳草

清明节的另一项功能是踏青。阳光明媚、杨柳依依之时,正是郊游踏青的良机。扫墓之余,人们趁着大好的春色亲近自然、和谐天人。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说得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在慎终追远的同时,也享用当下的生活。所以,清明又寄托了人们求新护生的愿望。除了出游踏青以外,清明时节的很多娱乐,像插柳、拔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无不让人有生机勃勃之感。当然,这些功能有一部分是从上巳节那儿继承来的。

旧时出游,北方多用车马。在春天的繁华景象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少年的欢乐被风筝带到高空,少女的笑声荡漾在秋千上,无论男女老少,快乐从内心淌到脸上,心情像风筝一样被放飞得乐不思归,以至于要玩到天黑才回转家中。这种游乐常常打破封建社会的宵禁制度,呈现出浓厚的狂欢性,正如唐人李正封笔下所写:“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南方浙东地区水网纵横,出游则多乘船。借着清明的机会,平时养在深闺的大小姐们也坐上了乌篷船,与插在船头的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争奇斗艳,这可吸引了其他船上的年轻子弟,他们不仅是为了游览春景,也是为了窥视、评判各艘船上的美色,以至于越地留下了“上坟船里看娇娇”的俗语。

踏青必有美食相伴。山西介休有“清明燕”,即用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杨柳条串在一起,用来表达对先贤介子推的怀念。而浙东民众春游必带的吃食,是艾饺和黄花麦糕。顾名思义,艾饺由春天的嫩艾草挤出汁水,掺入糯米面中制成。而黄花麦糕则是取鼠曲草的嫩叶捣烂,揉入麦粉中而成,甜丝丝的黄花麦糕既有嚼劲,又不会粘牙和黏手,是踏青时孩子们的最爱,他们边吃边唱:“黄花麦果韧结结,半块拿弗吃,一块自要吃!”

当代更丰富

前面说了那么多吃的,忽然想起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表述,大意是说:中国传统节日的灵魂已经丢了,就剩下“吃”了: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话看似深刻,却未免偏颇。从来就没有亘古不变的“传统”,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俗”。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在变化,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功能也在相应改变。和老祖先们相比,当代的中国人处于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清明指导农事的作用自然也就衰落了;很多年轻人在千里迢迢以外求学、打工,很难在清明假日赶回家乡扫墓;还有,墓葬方式的日益文明化,也使烧纸等信仰行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逐渐被献花等形式取代。我们怎么可以用过去的节日风俗来框定现代民众的行为呢?

不过,当代的清明节也并未就此变得单一而枯燥,相反,它成为了多种文化传统、要素交集的复杂现象。一些地区仍然恪守着传统的习俗,在清明时节祭奠祖先、凝聚家族。尤其是宗族观念深厚的闽广地区,清明回乡扫墓仍是重要的传统,甚至还会带动汽车租赁业的火爆。另一方面,国家也把现代社会的一些纪念性的活动纳入到清明节中。在黄帝陵和炎帝陵,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公祭活动。锣鼓阵阵,幡旗猎猎,龙狮劲舞,表达着中华民族对炎黄二帝的无限景仰与赞颂。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并展开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也已经成为了很多学校的惯例。如今的“70后”与“80后”,小时候几乎都有过由老师带领着到烈士的灵前献小白花的经历。

今日的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这更为人们出游提供了便利。四月正是春花怒放的季节,到田园里去踏青寻花、到山野中去登高望远,到郊区的农家乐去赏春花、吃时鲜成为了都市人休闲放松的好机会。

由此看来,不管传统如何变迁,祭祖扫墓和出游仍然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进,清明节变得更加世俗化,将祭祀、教育、踏青和娱乐融为一体。踏青游春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并成为都市休闲的重要方式。而祭扫也从原先的家族私事,扩展为了社会公共事务;祭扫的对象,也从家族的先人,扩展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革命先烈。今日的清明成为了一个“家国同构”的节日,它既为家族提供了追怀先人的时机,也在凝聚民族的向心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月正是春风和畅、草长莺飞的季节,就让我们卸下严冬的衣着,到郊外去拥抱自然,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