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走的和留下的
□ 何不器

传统文化其实也是庞大芜杂的系统,能够在今天依然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部分,都是传承有序的精华;更多的则沉淀在历史长河中了

倏忽间又是一年清明。一位朋友说,他想趁这个清明小长假,去扬州游瘦西湖,玩味一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兴致。我是怕人多的,虽然佩服他的兴致,也只是祝愿他能顺利买到去扬州的火车票了。

不曾春天去过扬州,个人推断,在清明时间去体味“烟花三月”还嫌略早。人家扬州市政府每年举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都是定在4月18日,推测那时候才是柳如烟、花如海的最佳时节。这也和李白当年的诗意暗合:他在黄鹤楼头送别孟浩然的时间就算是三月初吧,从武汉到扬州的行程必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走得快,借用当今流行的穿越笔法,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孟浩然又是个文人,沿途难免停舟赏景,访朋会友什么的,溜达到扬州差不多也到三月中旬了。

以上虽为笑谈,却也说明传统文化营造的一些意境对于今人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比如斜阳夕照下的乌衣巷,再如烟波江上的黄鹤楼,更不用说岳阳楼、醉翁亭了。望文而生想往,本来就是很常见的事;利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旅游,开展经贸活动,自然而然成为一些地方扩大地区影响力的常用策略。作为旅游者,能在赏味美景的同时,细细体会古人所处的情境,自然地来一番文化洗礼,也算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吧。

传统文化中可为今天所用的遗产实在是很多,有名篇名句,有历史掌故,有人物形象,只要善用之,必有好处。你去博物馆,万千展品,仅靠一纸说明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有个能把展品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文化内涵详尽介绍的讲解员,一定会让你更添一份留连。曾经参观西夏王陵,讲解员的讲解非常精彩,为我们勾勒出当年西夏王朝的兴衰。于是我们几个又花钱坐电瓶车深入腹地参观了荒芜的双陵(为当地创造了50元GDP!)。这是善用的,如果不善用的,就是空坐宝山了,可能浪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当然还有那硬往传统文化上靠的,也不足取。举个例子——为免麻烦,我只好杀熟了:一老哥为我大学同窗,本来做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颇丰,偏要去考证花果山的原型是泰山,让我看就有点多余:泰山已为五岳之尊,文化积淀厚重,还要多个猴子来助兴吗?

传统文化其实也是庞大芜杂的系统,能够在今天依然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部分,都是传承有序的精华;更多的则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了。回到清明的题目上来,同为今天的小长假节日,和端午中秋不同,清明只是一个时令,原本具备祭祀功能的节日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寒食节。唐以后至宋,因为吃冷食的习惯慢慢被摒弃,寒食节的功能也逐渐和清明合而为一了。另外一个与清明合并功能的是上巳节。汉末起把每年三月初三(三月首个巳日多为初三)定为上巳节,是为跋祭而设,主要活动却是水边禊饮(就是野宴、野餐)。历史上最著名的上巳节盛举是晋代永和年间的兰亭修禊,王羲之就是在那次即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宋代以后,上巳节这种春游踏青嬉戏的功能也逐渐为清明所吸纳。

寒食和上巳归于清明,三节合一的演化一方面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农商经济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则折射了文化发展中去芜除杂、推陈出新的进化过程。我们在清明踏青出游,可以说是文化的继承;古人的另外一些习惯,则已经成为凝固的形态,永远留在历史记载中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