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过节
□ 张蔚蓝

一束鲜花、一杯淡酒,一篇祭文,一段回忆……以单纯的方式只要体现出人性的尊严,只要传递出爱的力量,就足够

有报道称,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的“白色浪费”更是高达100多亿元。

这绝对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其实,祭祀的目的很单纯,一为怀念,二为感念前人的精神与品格,激励后人。后来伴随在祭祀当中出现的一些大肆铺张、互相攀比的行为,实为糟粕。

因此,祭扫方式完全可以很清明。不必车水马龙,不必乌烟瘴气,一束鲜花、一杯淡酒,一篇祭文、一刻冥想、一段回忆……只要体现出人性的尊严,只要传递出爱的力量,就足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和殡葬服务单位纷纷开通了网络祭奠平台。开始,人们还不太习惯这样的祭拜方式。但是很快,人们发现,网络祭拜似乎更能成就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与寄托。

“内化于心”,真正的怀念是无形的。我们哪怕千里迢迢地来到逝者的墓前,焚化纸钱、奉上祭品,最终,也只是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形式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对逝者的怀念中,感悟生命,使人性得到升华,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与创造。

“倩美,好久不见了,上一次写你的名字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呼喊你的名字也叫不出口了……”这段让人心颤抖、眼睛湿润的文字,来自于1999年韩国首尔(当时还叫汉城)市政府组织编辑出版的一本生者向逝者写的书信集,书名叫做《寄往天堂的信》。

据说,当时负责管理城市墓园等设施的管理者发现,人们到墓园拜祭时,大多追悼伤心、流泪而返,心中的悲伤与空虚却无处可诉,也无从减轻。为了帮助人们减轻悲伤与空虚,他们特别在墓园某处放置了备忘录,请来祭拜的人留下怀念故人的文字。

我们必须为这个创意热烈鼓掌。这个备忘录是那么受欢迎,留言的人越来越多。当他们不只是在心里默祷,而是亲手把对故人的思念化为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后,他们离开的脚步竟然变得那么轻快!

后来,经过筛选,这本《寄往天堂的信》集结出版。“一封封信笺里,隐藏着人类最原始的感情,都是最真实的表现,令人热泪夺眶而出。”想出这个创意的管理供坛的理事长李浩肇先生这样评价。

这样的创意,并不嫌多。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与每个人的生命紧密相关的祭祀文化,也必须有所扬弃和创新。

如果说,清明是一个祭祀的文化符号的话,那么,围绕着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孝老爱亲、修身养性,就是它的教化作用所在。

当今社会,压力、紧张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常态。在清明时节,走出城市的喧嚣,走进自然,放慢脚步,以单纯的方式,通过生死两界的“对话”,平静心情、修身养性,更深入地思考、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真谛,传递友爱、品德与修为,为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辉而补充动能,这,是千年清明节传承给我们的精髓,也是我们应当为后世传承下去的精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