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去以后怎样?
□ 徐 涵

我们该从点滴小事开始改变改善,平和自信地和外部世界好好交流一下。

日前随团出国公干,住在德国一个小镇的酒店里。想早起看风景,便成为全团第一个吃早餐的人。选了一个角落刚坐下,酒店的女服务员微笑着走过来,问过房间号以后,告诉我不可以坐在这里,我是团队客人,要去旁边专门给团队客人吃早餐的房间。

我告诉她,我现在是一个人,而且我也不喜欢坐那里。她坚持说,那里是团队的位置,团队的客人必须在那里用餐。

必须?吃饭坐哪还必须?这词让我很不爽。几番争执的结果,是她同意我坐在普通客人区域,但我的朋友必须去她指定的位置。

之前曾经听说过,国外一些酒店把团队与散客的就餐区域分隔开来,亲身经历还是第一次。

回来之后,恰好在网上看到一个挺火的帖子《德国酒店为何提醒客人避开中国人》。这是德国《明镜》周刊刊登该报旅游编辑的亲历文章,写的是在德国巴伐利亚酒店办入住手续时,当面收到一张警告,提醒客人注意“中国文化特殊的餐桌礼仪”。遇到这样的事,再读到这样的文章,让我感觉很纠结。

现在不想再批评谁、指责什么,而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一直在宣传提倡文明出国旅游,这当然是必须。不过,文明不仅仅只应在出国后要注意。如果在家里、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文明的习惯,又怎么能在出行中有文明的表现呢?餐桌礼仪、桌面整洁、轻声交谈、对服务员说话有礼貌,等等,这些你做到了吗?教给你的孩子做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只怪别人那些让人不爽的词语和目光了,也不要简单地给人家扣个“歧视中国人”的帽子了。

中国游客的行为受关注,不只是吃饭,还有购物。有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德国奢侈品协会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2013年前三个季度,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在德国购买各类奢侈品的总支出达15亿欧元,排在俄罗斯、瑞士、阿联酋等国游客之前,居于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人在海外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的商品结构也悄然变化,很多游客把目光从高档奢侈品向高品质家居用品转移,开始从追品牌转向重品质。在德国的商店里,买刀买锅买小工具小家电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很多人还会在超市里购买当地产的普通日用品。兼具了好设计、高品质以及物美价廉的德国制造,引得不少中国游客争分夺秒地拉动外需。

说过中国人,再说中国货。在国外的礼品店想买纪念品送亲朋,那你可得看好,绝大部分精美的小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现在,中国货已经不仅仅在小礼品店、超市里出现。在以高品质著称的德国厨具品牌中,同样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在德国当地的品牌服装店里,来自中国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而同样面料舒适、设计时尚、品质精良、尺码齐全的服装在国内并不多见。特别是尺码齐全,在国内高档时装中很是难得,感觉大部分时装都是给青春少女或身材娇小抑或发育不良的人设计。当然也有大码时装,不过品质款式就免谈了。在一个著名的箱包店,中国制造和欧盟制造的产品在店里一左一右陈列,属于同类产品,价格却相差不少,可谓泾渭分明。中国产品走出去了,从普通消费品到高端设备和高科技产品,都面对着相似的市场境况:要么为人作嫁,要么获利空间受挤压,高品质难得高回报。

买回几样品质精良价格可心的“中国制造”后,骄傲与纠结顿生:既然中国能制造,为何出国才能买到?仔细观察,其实国内国外市场的差异在某些层面正在缩小,某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反而有着更大的空间。同时,国内消费者对品牌、品质,还有产品的细节越来越看重,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时候真该换个思路了。

走出去的人多了,走出去的产品多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看中国的目光悄悄地变了。至于我们自己,也该从点滴小事开始改变改善,平和自信地和外部世界好好交流一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