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技在手 立足不难
苏 琳

2.69亿农民工,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劳动群体。他们的户籍在农村,工作生活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就业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立足之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对农民工同工同酬、在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农民工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好转。

尽管如此,由于农民工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技术等问题,使得他们找起工作来难度更大,挑选余地更小,更难适应新的岗位。

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金蓝领”高级技师的孙玉海,因为有绝活,又肯干,在受到企业赏识的同时,享受了与正式工乃至同年入企的高校毕业生同工同酬的待遇;河南汉子樊明,在漂泊中悟出要想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必须有本事;徐茸利,因为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而成为种植专业户。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靠技能选择工作,实现素质就业,进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为实现充分就业,我国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这自然也包括对农民工的培训。充分就业是高质量的就业,是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素质就业。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呼唤,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市场竞争就业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的要求,正是素质就业的现实背景。

实现素质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尤为如此。因此,推进农民工素质就业,就要提供更多针对其就业需要的职业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进入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对在职农民工,要通过普遍开展岗位培训,推动校企合作,并与使用、激励相结合,为他们提高素质水平构建上升通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