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近入学”动真格儿?
韩秉志

近日,教育部连续出台文件,直指“小升初”乱象。根据规定,北京等19个大城市小学升初中要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北京市教委也提出,要将优质高中指标30%下放到各初中,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种种规定,被媒体称为“小升初”“新政”。其实,“新政”并不新。早在去年8月,教育部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时就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等。此次教育部公布文件不久,19个重点大城市也回应,已有就近入学政策,不少地方甚至已“落实”多年。

政策虽有,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仍有待考证。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未公开小升初录取结果。检索北京市教委、17个区县教委和考试中心的门户网站,只有海淀区教委公开了部分推优生和特长生录取名单,但并没有招生比例、划片范围等实质内容。而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朝阳4区的18所热门小学网站上,均没有公开划片范围、推优名单或特长名单,有的学校网站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招生专栏。

为何不敢公开?恐怕是因为见不得阳光。屡禁不止的择校、学区房的热炒,无不直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众所周知,小升初“择校热”的根源,在于校际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学生选择良校本无可厚非。买棵白菜尚且要挑挑拣拣,何况教育大事?在学校差距大、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想要家长服从派位、划片并不现实。正如不少专家所指出的,教育部“铁腕”下,仍在初中部分留下10%的空子。若这10%的入校生不张榜公开,很容易助长腐败。同理,目前北京仅“小升初”招生渠道就有坑班“点招”、共建生、条子生等10余种,虽然强调就近入学,各校却并不公布有多少比例的学生来自片内,这就让灰色渠道有机可乘。

那么,如何堵住各种暗道?当务之急,是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公开招生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排除暗箱操作,营造一个公平的招生环境。否则,空谈政策,无助于缓解“择校热”,只会逼家长上演当代版的“孟母三迁”。

另外,从根本上说,要实行就近入学,靠强制改革招生方式远远不够,必须在缩小校际差距方面下功夫。只有公立学校师资和硬件设施均衡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才能真正告别择校,这才是实施“就近入学”的意义所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