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场非秀场
□ 赵凤兰

艺考要选拔的不是超女快男和各路达人,艺考考场也不是制造一夜成名传奇的秀场。

提高文化课分数线的艺考新政依然没有阻挡住家长及孩子的“明星梦”。在2014年第一场雪降临之际,8万艺考大军鱼贯进入北京,“围剿”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知名艺术院校。在录取比例170:1,淘汰率99%的残酷现实下,艺考现场被蒙上了一层诡异的面纱。为了吸引眼球,孩子们在考场外有的翩翩起舞,有的雪中舞剑,现场堪比“选秀”。此情此景令极尽渲染之能事的媒体也戏谑性地将镜头对准了这群花样百出、做着明星梦的孩子,考场俨然成“秀场”。对此,有人不禁要问:这是一场招生吗?

艺术本来是一种净化灵魂、愉悦情怀的美好追求,艺考也应是一件用情致与雅兴开启艺术之门的过程,但高得离谱的淘汰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气势使艺考演变为了一场以艺术为名的厮杀和决斗。与普通高校的招生不同,艺术院校青睐的对象是具有独特艺术禀赋和艺术潜质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招收的不是“凡人”,而是具有艺术天分或者至少可以成为艺术精英的人,因此,艺术院校较之普通院校的招生名额也更为有限。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走上“星光大道”,特别是那些孩子在文化课上“瘸了腿”的家长,他们希望孩子通过艺考“曲线救国”,敲开大学的校门。于是乎,真正有“童子功”热爱艺术的、学不优则“半路出家”的、在艺术上“半瓢水”的统统挤上了艺考的独木桥。在高考成为决定人命运分水岭的这场无情“战役”里,别无选择的家长习惯将“宝”压在艺考上,“成绩不好走艺考”正日渐成为家长的共识和常态。毕竟,在很多家庭看来,让孩子吃艺术这碗饭,看上去很美。

但鱼龙混杂、投机的艺考终究只是穷了家长腰包肥了打着艺考旗号谋取暴利的中介和培训等机构,艺考并非低分学生和绝大多数家长的终南山捷径,这片高考的“红海”引爆的只是“注意力经济”。作为招收塔尖人才的艺考并非人人都能通吃,它表面看似门槛低、不设限,其实设着很高的限。艺术大学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艺术人才,没有文化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在艺术的道路上肯定走不长,而艺术一旦披上功利的外衣也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这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盛大艺考承载更多的只是孩子的天真和家长的无奈,让如此多人无可奈何地卷入一场与艺术关联不大的“博弈”中,不能不令艺术教育改革者深思。

艺术一不纯粹就容易落入俗套。对于那些在人生赛场上奋不顾身的艺考生而言,任你“闻鸡起舞”也好,“项庄舞剑”也罢,艺考要选拔的毕竟不是超女快男和各路达人,艺考考场也不是制造一夜成名传奇的秀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