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随着市场的改变消亡,要么逆流而上,实体书店已经别无选择。一家成功的书店,要——
近日,两则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于实体书店的关注:一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底,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二是中央财政将对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中符合条件的优秀实体书店给予资金扶持。
等待多年的政策终于落地,不过,现实中,人们需要思量和实践的一场更为实际、面向市场的“救赎”。
“倒闭”or“开业”
金城出版社的总编辑潘涛,每到一座城市,总先去寻找当地的独立书店。“一定会去看,在那里再买上几本书,写上某年某月在哪家书店买的,留下一段文化记忆。”在他的心中,书店是一座城市无法替代的“文化地标”。
伴随书本、文字长大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书店情怀。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内一些实体书店纷纷陷入了经营困境。“倒闭潮”此起彼伏,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可以安静选书、读书的小书店,渐渐从街角、路边消失。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我国倒闭的民营书店至少有1万多家。
分析“倒闭潮”的原因,最多被提及的有3方面:阅读方式的转变、网书的低价竞争、经营成本的上升。然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似乎都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和无法逆转的“趋势”。实体书店的无奈感,由此而生。
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连锁书店纸老虎,3年前还有个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准备到2013年时,在北京开出10家大店和100家小店。如今,这一扩张计划落了空,原有的门店也在收缩。“几年前仅金源店一家的销售额每年就有4000多万元,毛利在1000万元左右,足够发工资、进货、交房租。现在也就1000万元的销售额,100万元的利润,交房租都不够。”公司董事长曹章武摇头感叹。
去年,曹章武说出一句急话:“最多再撑3个月,如果国家扶持政策再不出台,只能关门。”经媒体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却也差点引发了挤兑风波。而关于此次出台的政策红利,曹章武和大部分实体书店经营者观点趋同,认为是一次非常必要的信心提振。
尽管关于实体书店“末日论”、“包养论”、“玩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最近一年,我们发现,一些实体书店也在“逆势而上”,显露新起色,掀起“开业风”:贵州西西弗书店成功地开了第20家品牌书店;成都今日阅读书店,去年一年中开了两家书店。其实,在过去几年中,Pageone、方所、库布里克、字里行间、猫的天空之城、那美书店……每一家新店开张,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欣喜。
开书店要懂商业
“懂书和懂书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只抱着文化人的理想情结,你只是懂书。如果要开书店,你必须要懂商业。”西西弗书店副总经理田宾说。
11年前的贵州遵义,几个怀揣“文化精神理想”的爱书人,合伙创办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书店,这是第一家西西弗。如今,西西弗已将它的第20家书店开到了深圳东门MINI万象城,面积达400平方米。
西西弗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受罚的西西弗斯”——他每天周而复始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到达后巨石又会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取其坚韧不拔,并永恒向上推动的寓意。这或许也是实体书店人所要具备的一种意志情怀。
从商业角度梳理西西弗的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它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对自身定位的明确把握。目前,按国内书店主要划分:一是新华体系书店;二是非新华体系的大众书店;三是高端专业书店。西西弗定位于第二类中的大众精品书店,其主要竞争对手是新华体系书店,而其受众群体和消费力,也要大于专业书店。定位明确后,选书的原则也相应而定。“特别高端和小众的书,以及比较低端的垃圾书,都不要,我们要的书是‘中间偏上’。”田宾说。
有更明确细分定位的,还有以主营人文社科、哲学、法律等思想性专业书籍的万圣书园,以儿童群体为目标读者的北京蒲蒲兰绘本馆等。它们各自占据某些细分的图书领域,做到翘楚时,“粉丝经济”战略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实体书店想要真正黏住读者,发展更多的“粉丝”,除了书籍本身的高品质外,还要给读者带来互动体验。这是优势,也是网络书店一时间难以做到的。西西弗特色互动之一,是通过推出名为《唏嘘》的会员刊物,让读者拥有了一个表达声音、互动交流的平台。
说到互动,2006年成立的北京读易洞书房每月会举行一次“阅读邻居”读书会,提供场所让人们尽情交流读书心得。阅读的书目会提前公布,读者参加活动的“门槛”就是读书,通过延展读书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阅读交流体系。“十几个人看一本书,能够把它读‘厚’。”读易洞书房创办人邱小石说,“人们之间也加深了了解和信任。”
就书店互动而言,也有显性、隐形之分。读书会、签售会、主题沙龙、亲子阅读等都是群体参与性很强的显性互动。而隐形互动则更强调读者个体的体验感,包括环境的营造,细节的用心,都是书店和读者的“交流”方式。从地板的质地和颜色,到灯光的颜色和亮度,再到书架的厚度和位置摆放……虽在细微之处,“学问”依然很多。
做酒又做醋
单向街卖咖啡、方所卖服装、猫空代寄明信片、Pageone中各种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夺人目光……当下,实体书店“混业经营”的模式似乎正在从“一种尝试”变为“推广方式”。而对于这种变化,实体书店经营者的看法和做法也不一样。
“通过多元化经营切入生活,让书店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事情是网络解决不了的。”原本文化生活馆创办人田原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几年前经营原本生活馆,就试图营造一种生活式的体验环境,为人们提供书房的感觉。虽然店铺后来因整个商场被卖掉而歇业,但他也由此积累了一些衍生品开发经验。
“按照常规,1平方米书店能做到1万元以上,已经是很不错的业绩了。而创意产品类的库存和销售比例,大约是1000元的库存品可以产生5000元业绩。”他说,“从投入产出上来讲,这部分产品利润比书高出10个到15个点,确实弥补了相当大的销售。”
“单向街提供咖啡和餐饮,最初的想法是通过这种形式,给大家提供比较好的阅读环境。”单向街书店店长武延平说,“把餐饮做好的话,它也是赢利点。”
这种做“酒”又做“醋”,用买“醋”钱补贴“酒生意”的做法,也是实体书店身处当下,发展的权宜之计。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书店融合其他业态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含有一丝无奈和悲哀。
“如果我们抱怨大家不来实体书店买书,天天哭丧着脸来经营,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经营。不如以开心、愉悦的心情做书店,将好的心态带给读者。”蜜蜂书店创办人张业宏这样说。不论这些当下仍在探索的实体书店,将来能否回归“书”的纯粹,这种可贵的坚持就是它们存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