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唤醒“沉睡”的停车位
本报记者 祝 伟

在北京,不少车主都有这样的体验:晚上小区车辆无处停放,“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而周围不少单位的停车场则空空荡荡。面对这样的场景,饱受“停车难”之苦的车主纷纷感叹,“放着这么多停车位用不了,实在太可惜!”

2月中旬,在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明确表示,2014年北京市将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停车位,实施夜间限时停放试点。数10万个“沉睡”的停车位,有望就此“醒来”。

截至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48万辆,而全市备案的停车位只有276万个。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最低应为1:1.2左右,也就是说,北京市现有停车位的缺口至少有381万个。“过去,北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车没有合法的停车位,现在的缺口更是达到一半以上。”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告诉记者。

在北京三环以内,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停车场很多,如果能用好这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问题。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内部”停车位面向社会开放的寥寥无几。2月17日晚8时左右,记者在位于西城区的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看到,偌大的停车场空空荡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停车场有车位140多个,均为单位内部停车位,晚间并不对外开放。

在海淀区长春桥路,情况同样如此。记者了解到,这里是机关事业单位较为集中的区域,几家单位的停车场夜间均不对外开放,内部车位晚上空空荡荡。而在紧挨海淀区政府的万柳中路,许多私家车停放在路边,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

实施错时停车的困难到底在哪儿?记者调查发现,管理难度加大、权责关系难以理顺、经济收益较低等,都是制约内部车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瓶颈。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大多实施封闭办公,如果夜间向社会开放停车位,势必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在西城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夜间停车场并未关闭,这里的车位基本上被占满。值班人员说,只要有空车位,周边居民随时可以免费停车,次日早上7点将车移走便可。“不会被贴条,全靠居民的自觉,管理起来确实比较麻烦。”她说。

对于企业内部停车场来说,经济因素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万柳派顿大厦为例,目前有停车位70多个,尽管已经实施错时停车,但开放的停车位数量有限。停车管理员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夜间错时停车的收费标准每月仅为350元,而周边道路两侧的收费车位,早已提高到每小时10元。

“错时停车在操作层面还有不少难点,管理难度比较大。另外,对于城市中心区的单位来说,车位使用的成本很高,完全面向社会开放未必可行,价格如何制定,权责如何协调,都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研究室主任钟君说。

目前,新建停车场耗时较长,因而盘活现有的停车位资源,就成为缓解“停车难”的当务之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对记者表示,现阶段首要的工作是对停车场基础信息的登记,从而实现对“存量”停车位的动态管理。

而在钟君看来,盘活停车位的“存量”,也离不开价格管理的精细化,“运用价格杠杆不是简单的涨价,而是要让价格成为错时停车的重要管理手段。”

此外,目前不少地区还出台了夜间错时停车的鼓励性办法,让实施错时停车的单位从中获益。比如,从2012年开始,西城区根据单位内部停车资源对外开放的实际数量,区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至20万元,据统计仅2013年一年,辖区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增加了7000余个可错时停车的车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