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么贵的钱去哪儿了
齐 平

一过元旦,马年的春节就近了。网络上流传着一幅人气颇高的拜年帖:一匹卡通马,驮着几捆百元大钞,寓意“马上有钱”。

“马上有钱”,大概是眼下资金市场里最讨人喜欢的口彩了。2013年岁末,虽然央行反复表态流动性上“不差钱”,可又是SLO、又是逆回购地几千亿砸进去,才算让高昂的隔夜利率稍许回落。

钱“贵”了,这个趋势近来表现越来越明显。从SHIBOR到国债利率、信用债利率,再到理财、资管、信托、货基等的收益率,真实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其实一直都在上涨。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银行难以再继续大量占用廉价资金,贷款利率也水涨船高,短期内存贷款利率双双上行是预期中的事。按照经济学的说法,作为一种商品的资金,其供给和需求会在某个价位达成均衡。利率高到资金回报无利可图,需求自然就会下降,流动性应该随之收缩。但现在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虽然利率已经到了大家都喊“受不了”的程度,还是有不断的需求将之进一步推高。

目前各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普遍超过7%,从影子银行渠道融资的成本更高。对于多数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来说,一般能有10%毛利已是不错的水平,除去工资、折旧等开支,能否“裹住”资金成本是个疑问。

凭常识推断,依然有实力“抢钱”并推高利率水平的是两种“土豪”:一种是钱来得容易的;一种是对利率不敏感的。前者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后者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据统计,在2013年前3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加的2.2万亿元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本来这些长期投资的领域,并非短线资金的理想去处。但各路资金供给方通过玩转“期限错配”攻克了这个难题。像短贷长投,将短期资金配置到长线项目以获取高额回报;像借新还旧,对到期债务进行展期来应付滚动存量债务的流动性需求。

作为经济主体,将资源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无可厚非。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转型期,下行压力加大,这些领域的风险点也在逐渐暴露。结构失衡加上期限扭曲,增添了资金链的脆弱性。

还有一种去处尤为令人不安:一些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钱生钱”,没有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有超百万亿广义货币总量、有增幅超过GDP的社会融资总量,仍时不时“钱慌”。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将这部分“空转”的流动性驱赶出来。

钱贵了,对于习惯在流动性宽松的温水中泡澡的企业和银行,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乃至普通百姓,都是个考验,需要补上资产负债和风险控制的相关课程。

近来手头有点闲钱的小投资者有福了。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6%以上的比比皆是,这个“宝”、那个“宝”的年化收益率基本进入了“8时代”,更别提那些门槛高高、收益也高高的信托产品。但在喜大普奔、呼朋唤友之前,搞清楚背后挂钩了什么也很重要。别让马儿驮着钞票在咱眼前空跑一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