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种田队伍在更新换代,“种田人”开启“职业农民”升级版:只会拉牛锄禾卖力气的乡村老农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熟练操作收割机的农机手、经营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甚至是从大学走向田间的高级知识分子。
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的黄昌学是一名有硕士学历的农民。2008年他从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专业毕业后回到农村从事猕猴桃和食用菌等种植。
“很多同学不理解我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小;农村大多地处偏僻,条件艰苦。但是我觉得农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农业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黄昌学说。
在胥家镇金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猕猴桃。一回到村里,黄昌学就琢磨要利用好猕猴桃资源。他发现,在村民眼里没有价值的猕猴桃枝是种植食用菌的好原料,将其粉碎后,可以代替棉籽壳作为培养基,大大节约成本。他种植食用菌每年能赚10多万元,带动了一批农户种植食用菌。
专家表示,大学生到农村或农业企业工作,并不是要他们用传统方式种地养殖,而是要在现代农业的某个领域、某个环节发挥专业优势,他们可以在高端农业项目发挥专业特长,在规模化农业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他们是改变农村种养模式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种田人”迎来了新面孔,老面貌也在改变。传统的“种田人”逐步向着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靠拢。
在山西省夏县胡张乡小李村,徐武学从家里的20亩地种起,现在已经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我原来干过运输企业,但是现在专门从事农业,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土地流转,农业需要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不是人人都能当好农民了,农民逐渐成为一个职业了。”徐武学说。
如今,有一大批像徐武学、黄昌学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成长,伴随着这支队伍的壮大,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经营、市场等要素将会得到有效补充,粮食生产将更加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量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体制机制将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