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准“结合点”
杜铭

要想让市场能够接受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家庭,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消费者可以负担的价格。这也是机器人产业化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

从需求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在替代人类从事劳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拿中国来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像前辈那样从事苦活脏活累活,劳动力短缺问题愈演愈烈:在很多大城市,让人称心如意的好保姆“重金难求”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无暇分身照顾孩子的起居和学业,甚至有的母亲不得不辞掉工作自己带孩子;家里的老人虽然能够帮助带小孩,但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文化水平不足,教育小孩显得心有余力不足……这些都说明,需求并不缺乏。

但是,消费者还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机器人价格过高,显然阻碍了它进入家庭。现阶段,必须找准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结合点”,精确地切入市场,方能打开突破口。

自动吸尘机器人Roomb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功能很简单,但它准确地把握了功能和价格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家家都买得起的清洁机器人,从而成功地打开了市场。

“小优”机器人也是在动作方面做“减法”、在智能方面坚决做“加法”的例子,它不能为你炒菜做饭,但可以为你陪伴、教育小孩。既然它智能水平比不上成人,那么就不妨针对儿童开发幼教启蒙机器人。在机器人产业化的初期,需要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只要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精、做得好,同样能打开市场。

就像家用电脑一开始也只是做文字处理的“打字机”,机器人产业在起步初期,也不必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或者“十项全能”。着眼需求、精准切入,服务型机器人才能逐步地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