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促进 包容性创新
陈宝明

包容性创新(inclusive innovation)是指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而进行的创新,其本质是为了改善金字塔底层群体的福利而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看法,包容性创新是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所以,通俗地讲,包容性创新的主要含义,就是让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使创新成果扩散到所有的人群,从而增加民众的创新机会和能力,使所有人都从创新活动中受益。

包容性创新由包容性增长概念引申而来。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概念,强调经济增长的巨大益处要能够惠及所有群众,核心是要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根据他们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0亿人仍然生活在经济与社会金字塔的底层(Base of the Pyramid),他们很少享受到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好处,却要承受社会动荡和环境恶化等种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指出,这些长期被排斥在正规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金字塔底层群体内,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如果企业等私营部门把广大低收入阶层作为新兴市场进行探索,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还能提高穷人生活质量,缓解和消除贫困。

实现包容性创新,有助于切实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但对社会上所有人群来说,在拥有创新机会、享受创新成果方面并不是平等的,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并且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而让所有的人群公平地享受到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比如,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深化应用,一些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数字鸿沟”。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但是,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也存在很多不平等,网上售票系统给民众带来了方便,也有一些群体无法享受到这种便利。

包容性创新要求我们在追求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处在社会金字塔底层人群的需求,这些群体可能是农民、边远地区居民、城市低收入阶层,也可能是老人、残疾人等。创新也不是阳春白雪,只让处在社会高层、有条件的人士参与创新,包容性创新还要让弱势群体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激发底层人的创新活力,因地制宜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实现“草根”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大量处在社会金字塔底层人群的存在,意味着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中高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长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些未被探索和满足的需求为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底层市场庞大,无法创造价值的领域可能也非常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独具慧眼,围绕底层市场需求开展创新,提供有效的产品或服务,这对企业本身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换言之,底层市场需求的满足,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传统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本身要从底层市场中得来。

例如,墨西哥的水泥制造商CEMEX公司的员工小组在棚户区住了6个月,目的只是为了切身体会底层人群所生活的实际环境而不是销售更多的水泥。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才能真正了解低收入人群的真实需求,而这些知识才是开发符合包容性创新实际需要的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基础。

底层市场并不意味着低技术,包容性创新还要求应用先进技术来适应底层市场的环境、满足底层市场的需求,比如飞利浦公司综合运用卫星通信、全息影像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为偏远的农村提供医疗服务。低成本是包容性创新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包括低成本电脑、低成本医疗设备等,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创新需求。印度高德瑞治集团(Godrej)制造的低成本冰箱仅卖3500印度卢比,塔塔集团的Nano汽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价格仅为2500美元。低成本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另一条路径。显然,各行各业都有低成本创新产品,从汽车、制药、信息技术服务到饮用水、消费产品、公共健康、教育等,注重创新成本是这些领域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

包容性创新还要求企业实行组织变革,在任务目标、绩效考核、团队建设等方面形成与包容性创新相适应的组织机制。

包容性创新由于与政府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往往能够得到大量的支持。政府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包容性创新。比如印度学者安尼尔·古达建立的“蜜蜂网络”就是在政府投资支持下,致力于挖掘“草根”创新者的发现、发明并在知识产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的组织。印度政府甚至成立了印度国家创新基金(NIF)用于支持网络工作和资助草根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在服务民生、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科技创新,在低成本创新和制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包容性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政策框架,通过完善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包容性创新,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更多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包容性创新。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