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韩 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宏坤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吴栋材 江苏省苏州市永联村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已进入纵深推进、攻坚突破、整体提升的新阶段,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怎样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如何保证农民的最大收益等难题。
苏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已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其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领导和农民代表。
城乡一体化——
既是发展问题 更是改革问题
韩俊:城乡一体化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之一,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使得农业更有活力,农村更有实力,农民更加富裕。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精髓在于锐意改革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越来越健全,对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自2006年以来,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课题组,对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我认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的在于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构建平等协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目前苏州城乡收入比降低到1.93:1,远低于全国3.13:1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这是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果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五个统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和抓手,是科学衡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主要尺度。苏州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城乡发展“五个统筹”方面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城乡一体化既是发展问题,更是改革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旨所在,就是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而要使这一要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既涉及公共财政、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配套,也涉及农村自身的改革。敢于争先、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是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经验的精髓。
当前,全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在土地使用、金融支持、产业转型、资源配置、经营机制、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相信各地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实践——
锐意改革 创新机制
蒋宏坤:苏州市自2008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后又被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们紧紧抓住改革试点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现实路径,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规划、富民强村、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方面的长效机制,走出了苏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采取了“五大举措”:
第一,苏州基本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的规划机制。在规划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目前,全市90%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9.5%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累计46万户、130多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
第二,苏州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走出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强村富民之路。到2012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205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582万元。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村各类新型股份合作组织141家,累计达到4069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
第三,苏州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途径、作为优化生态的战略举措。全面落实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农业布局。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意见,提高对基本农田、水源地、重要湿地及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对保护的水稻田按每亩400元予以生态补偿。
第四,苏州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市林地绿化面积达到203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65%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
第五,苏州还创新城乡一体社保机制,实现“三大并轨”,2011年7月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低保标准经过两次调整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630元。2012年底,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并轨。
当前,苏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新型城镇建设、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几方面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始终保持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农民心声——
农村更美好 农民更幸福
吴栋材: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为目的。经过多年奋斗,我们永联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全村96%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全村96%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全村96%的农民享受到了优越的生活保障。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很多农民住进楼房,但不能让农民扛着锄头爬高楼,生产方式必须变化,农民要向产业工人转变,农业要向现代化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就要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以谋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且一定要让农民分享到土地的增值效益。深思熟虑之后,永联村党委放弃了引进外来资本实现土地高产出的模式,而是以公司制推进现代农业。全村96%的土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后,村里成立了4个农业公司,用工业的模式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4个农业公司的成立,让永联农业发生了巨变。在永联现代粮食基地,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灌溉以及机械化生产,4名技术员和6名管理人员就可管好2000多亩地,鼠标成了农民最重要的农具。
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怎么办?永联村的办法是:就地转移就业。
永联“村企合一”的优势几乎保证每个村民都有一只“铁饭碗”。同时,我们还建设了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在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层次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农民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成本增加了,原来自家种的粮和菜,现在都要到市场上花钱买。如果农民住着公寓楼,却没有足够的收入保障,这不叫城乡一体化。农民需要更多增收渠道,把生活水平提上去;也需要更多保障措施,把生活成本降下来。
永联村构建的多元化收入方式包括:村民通过上班,有劳务性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有权益性收入;通过创业,有经营性收入;通过出租房子,有财产性收入;困难居民还有补助性收入。
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永联村民的生活成本在下降。永联村民的医疗保险费用由集体全部买单,并且在医疗费用报销的基础上,村里再报销20%,使得村民的报销比例可达70%。如今,永联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生活保障。明天,农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