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发展信息消费,能够有效地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其一,信息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元,权威部门测算,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信息消费有望成为继房地产、汽车后的又一活跃消费热点。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消费逐渐显现出对很多领域的重要支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其二,信息消费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催化剂。由于信息通信技术具有高渗透性、高辐射性、高带动性的特征,发展信息消费将有力推动生产制造业、交通物流业、出口贸易业等各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改造,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转变。同时,信息消费将带动光纤宽带、4G技术、智能终端、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催生了电子商务、位置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出现,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其产业规模的扩大正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其三,信息消费将成为“四化融合”的黏合剂。信息消费将逐步促进企业引入ICT解决方案、企业云服务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也将加速“无线乡村”、“无线城镇”和“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信息“户户通、村村通、镇镇通、城城通”,最终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家庭宽带接入、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新兴信息消费服务及产品,将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信息消费,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作为现代服务业有机组成的信息消费服务业,能够有效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研究显示,信息消费增加10%,GDP每单位能耗下降1.8%,物耗下降1.4%,这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信息消费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应用经济”,我国的信息消费同样要走下云端、落在民生,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应用,大力发展惠民应用。
一是建设适应“流动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的互通。特别要尽早在几个重大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上取得突破,例如在医疗、民政、社保等重点领域,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电子档案、电子社保,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一卡通”。
二是推动“信息服务下乡”,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服务建设。应特别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目前迫切需要的信息服务,重点实施商贸、管理、医疗、招工、培训“信息服务五下乡”行动,做到“网络进村镇,信息入田园”,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模式。
三是实施“绿色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上取得突破,落实“美丽中国”战略。比如,在全国重点污染源安装排污监测系统,实现对污染的集中化、实时化监控;建设企业能耗监控管理中心,整合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对钢铁、石油、煤炭等高耗能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如建设数字矿山、绿色电力等。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着重加快智慧服务等公共服务,使之成为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治安和智慧生态,提升构建“智慧中国”的普惠性。搭建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家庭等的系列模块,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居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提高居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环境再平衡等挑战,应对新的挑战要用新的方式来实现。只有不断发展信息消费,推动其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广泛应用,并将其有效地施惠于民,才能有效化解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