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对今冬明春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在组织发动上有新举措,在资金投入上有新增长,在建设内容上有新拓展,在建管机制上有新突破。
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兴修农田水利历来是一件大事,关乎来年农业能否丰产、农民能否增收。去冬今春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233亿元,较上年增长16.9%,各地也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发动农民筹资投劳,资金投放、用工投放、机械投放以及工程土石方量都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在抗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干旱之时,当东北嫩江、松花江、黑龙江、辽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之时,各地科学运用水利工程设施抗旱排涝,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但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地区水源工程严重缺乏,供水能力明显不足,干旱缺水经常发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近年来,传统的旱涝格局发生变化,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在功能定位、建设标准、配套装备等方面与旱涝格局不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
解决现实的问题,顺应未来的变化,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常抓不懈,今年更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防汛抗旱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特别要抓好水毁灾损工程修复,确保春播春种;加强田间工程建设,抓好重点涝区治理,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加快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搞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项老传统正面临新困难: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田水利建设劳力不足;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如何激发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坚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这需要创新机制。一方面,要通过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部门分工协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让基层政府不抓农田水利有压力,抓好农田水利有奖励、有动力。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什么、怎么建,多听农民的意见,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重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用水协会等新型主体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