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作品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文化的新地标——
周口作家群
□ 王 伟

周口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被称作陈州。6500年前,三皇之首太昊伏羲在此定都,制八卦、绘龙图,与女娲氏“抟土为人”,繁衍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又以此为都,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中国农业和医药之先河。随后,陈国苦县(今鹿邑县)出了一个思想家老子,这里成了道家文化发祥地。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生长出了《陈风》和《道德经》,也生长出谢灵运的山水诗和曹子建的建安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周口人延续了这种文化传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形成了中原文化的又一新地标——“周口作家群”。

近年来,“周口作家群”相继出版了《颍河作家丛书》、《绿地丛书》、《周口作家丛书》等多套书系,发表、出版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短篇小说2000多部(篇),诗歌、诗词作品6000多首(篇),散文1000多篇,评论400多篇,影视作品10余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周口作家群’的梯队整齐,结构均衡,作品风格迥异、个性突出。选材范围宽泛,艺术手法多样。他们正用自己的生花之笔,构建出周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周口作家群”主要有两部分作家组成,一是旅居外地的周口籍作家,代表人物有刘庆邦、朱秀海、马泰泉、陈廷一等;二是生活和活跃在河南省周口市文学战线的作家,代表人物有柳岸、梁庭华等中老年作家和红鸟、霍楠囡等新生代作家。

“周口作家群”队伍庞大,成果丰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仅本土作家中,中国作协会员就有30名,省作协会员近400人。河南文学院32名签约作家中,周口占5名。“这对一个市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让人惊讶的。”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说。

2010年8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周口市文学创作基地正式挂牌,该基地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学创作基地,它的建立是周口市乃至河南省文学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周口文学的实绩已经得到中国文坛的充分认可。

“周口作家群”的崛起,与周口特别的地理环境、厚重的文化背景、优良的文学传统等都有很大关系。

周口文学的渊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诗经》时代,其中的《陈风》10首便出自周口。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留下《道德经》,老子及道家思想给予中国传统文学以最深刻的影响。此后2000多年,周口文学人才辈出,如汉魏六朝时期的应劭、袁宏、谢灵运、殷芸等,明清诗人如李梦阳、高梅阁、王新祯、张伯驹等。

周口历史文化积淀太厚重了,这些厚重的积淀和历史的传承,像营养基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周口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周口文化人。

对“周口作家群”的崛起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历史文化,还包括周口地区特有的风俗民情。“周口作家群”的创作,尤以乡土气息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家大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乡村的人与事极为熟悉,因此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豫东地区特有的风土民情,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十月》副主编赵兰振说,“这片土地对我有特殊意义,生一次,长一次,一个人包括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他的一生所有的创作都是围绕故乡来的,童年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童年是作家的父亲”。

“周口市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还与作家的坚守和执着有很大关系。在周口本土作家中,有相当一些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靠到处打零工养家糊口。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写作,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文学创作。他们把写作转化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吴长忠说,“创作是清苦的事,是寂寞的事。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绝不是像说的那么轻巧。即便你能耐得住寂寞,也未必能写出好作品,一个作者可能苦写一辈子,却没有一部作品被大家所认可,那他一辈子只能潦倒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能够坚守,不言放弃,确实难能可贵,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因为热爱,因为追求,因为心中的神圣,这些人聚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就是‘周口作家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