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9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推行“产销直通”求解“菜贵伤民菜贱伤农”——
农民市民都得实惠
本报记者 钟华林

9月1日下午,四川成都金堂县唐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唐发的3辆货车驶进金堂竹篙镇,停在一片广阔的菜地里。三五成群的菜农一齐上阵,采摘、整理、打包、摆放。傍晚时分,3辆装满蔬菜的货车向成都市区驶去。

9月2日上午11点,记者赶到成都金牛区黄金东一路益民菜市万裕店时,虽然时近中午,这里仍然人头攒动。在唐发的摊位上,整齐地摆放着20多种蔬菜,脆生生的黄瓜、红嘟嘟的蕃茄、青油油的白菜看起来格外新鲜。正忙着接待顾客的唐发告诉记者,这些蔬菜都是头天晚上从金堂的菜地里拉来的,经过夜晚精细整理,清晨6点前就摆上了摊位,到中午,这些菜就可以上市民的餐桌了。

住在邻近小区的范林报老人的菜篮子已装得满满当当,蕃茄、芹菜、生菜、莲藕……样样干净、新鲜。“我经常在益民菜市买菜。”老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菜品种多、新鲜,关键价格实惠,同样的品种,益民菜市的菜要比其他市场便宜一两毛钱,甚至5毛钱以上。

同样在算账的还有金堂县的菜农。9月1日唐发收购的3车菜中,有700多斤黄瓜来自于肖发俊的菜地。别人的收购价是每斤1.4元,而唐发的收购价是1.5元,肖发俊的700多斤黄瓜多收入70多元。

长期以来,“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今在成都,一边是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一边是农民在家门口就卖得了好价钱,都得到了实惠。

成都何以做到两头都叫好?先听经营户唐发算的账——

“我自己就是金堂县的菜农,以前既种菜又卖菜,但农民进城卖菜划不来,要坐车,要耗时间,‘提篮小卖’成本也高;后来搞批发卖菜,发现卖出的菜都被转了几道手,既不新鲜也不便宜;再后来,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尝试既大规模种菜,又大批量直接运到菜市去卖,这样就省掉几个环节。”

不能让“最后一公里”的加价超过前面种、管、收“九十九公里”的成本。在唐发尝试之际,成都市也找到了症结所在,开始探索新型蔬菜流通模式,实施“益民菜市”新模式。菜市之所以被冠以“新型”,关键就在于与传统菜市相比,流通环节大为减少。传统菜市的蔬菜一般要经过5个以上的中转流通环节才能摆上摊位,而益民菜市实行“产销直通”,蔬菜从农村基地直接进入零售终端销售,从根本上缩短了中间物流环节。

在管理上,益民菜市由国有公司成都商物投集团公司负责规划监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筛选引进一批有能力直接从农村及经合组织批量进货的经销商进场自主经营,在价格上制订了与经销商的协商定价机制,确保益民菜市整体菜价低于周边传统菜市15%左右,在摊位租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去年,政府在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补贴达到3000多万元。

唐发的摸索与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探索不谋而合,并成为首批进场的经营商户。几年下来,经营户也尝到了甜头。且听唐发继续算账——

“我目前在9个益民菜市都设有摊位,因为有政府支持,与其他菜市相比,每个摊位租金每月要少约800元,一年就少近万元,9个加起来就少八九万元,减少了一大块成本;直接进货,减少了多个中间环节,这又节省一大笔物流费用;虽然让了很大一块利给市民和农民,但我是规模化经营,每天销菜1.6万斤以上,一年就是五六百万斤,每个摊位平均每个月营业额就有15万元左右,所以收益很不错。”

农民、市民得实惠,经营户也有甜头。经过几年探索,目前,益民菜市已发展到24家,直接服务周边居民80多万人。同时,成都商物投集团公司与周边的金堂、彭州、崇州等蔬菜主产区40多个生产基地、农村专合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产—供—销”机制。今年,成都市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新型益民菜市快速健康发展,计划把全市价格调控基金的10%用于专项补贴益民菜市的建设和拓展,启动建设“益民配送中心”,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点对点”直接配送业务,实现进货、检测、整理、配送与追溯“五统一”,保障食品安全,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帮助更多农产品直接进入终端销售市场。在未来两三年里,成都市将新建新型益民菜市和菜店80家,基本形成覆盖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现代化新型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给农民和市民带来更多实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