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策并举释放信息消费潜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研究员 李广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二是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三是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四是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意见》同时明确了促进信息消费的三大目标: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信息消费市场健康活跃。

《意见》出台之后,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多数人对“信息消费”这个词还感到陌生,感觉是个新词。其实,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信息消费”的概念,并分析了信息消费的4个过程及其十大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有关信息消费方面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有关信息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信息消费主要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IT终端产品消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等)、侠义的信息服务(包括短信、社交媒体等)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此后持续的世界经济低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因为产能过剩而导致的投资增速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现由出口和投资驱动向由内需驱动转变。就内需来看,以往作为消费主流的汽车产业因各地的限购政策而变得举步维艰,房地产市场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泡沫威胁。在汽车和房地产这两大消费主流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寻找到具有足够动能的、能够取而代之的另一拨撬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新领域。毫无疑问,信息消费成为其不二选择。

之所以选择信息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首选,是因为当前我国在促进信息消费方面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而且信息消费具有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消费杠杆效应:1元的信息消费能够拉动3元的相关行业消费。信息消费能够有效地促进现代物流业、电子支付行业、征信市场、文化创意产业、传统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诸多领域、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当前,我国人均信息消费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信息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将逐渐显现,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对促进信息消费提出了5项任务。具体来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是重头戏,是未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方面;“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仍然具有相当的潜力,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仍然跟不上信息消费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是促进信息消费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则是促进信息消费的难点所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则任重道远,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仍然还很欠缺。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未来3年促进信息消费的三大目标。从发展趋势来看,三大目标还是比较可行的,实现起来并不难。其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建立能够统筹促进信息消费协调发展的机制和体制。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很多,从近期密集出台的有关智慧城市建设、宽带中国以及信息消费的政策来看,我们还存在着诸多没有理顺的制度障碍,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强这3个方面的协调。

进一步看,为促进信息消费,当前必须破除两种类型的垄断。一种是老生常谈的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几大运营商一直垄断着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垄断直接导致我国在信息消费方面所出现的低效率。因此,必须采取实实在在的硬性措施,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使之真正实现良性竞争。

另一种是信息消费领域所出现的新型垄断。这种垄断首先是由市场竞争导致的,但是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未来信息消费市场环境,如无序的价格竞争、电子商务市场的一家独大。这种垄断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强政策监管,并根据最新情况出台相应鼓励竞争的政策措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