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海鲟鱼 “游”向农家
——记天峡鲟龙股份公司推广养殖新技术
本报记者 杜 芳
鲟鱼的肉、骨髓、鱼子、鱼皮等都可以进行加工。图为天峡鲟龙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正在将鲟鱼通过输送口送进加工车间。
本报记者 杜 芳摄

湖北省宜都市流过一条江,因其“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得名清江。数万农民在清江以及三峡库区通过天然水域养鲟致富,形成的社会产值达20亿元以上,其中年产鲟鱼2万多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随着清江的鲟鱼越来越多,清江水不再清澈。渔民说:“一天几吨的饲料投下去喂鱼,撒药加上鱼的排泄物,水质越来越差。”尽管如此,渔民养鲟热情依然高涨。

天峡鲟龙股份公司是湖南省最早养殖鲟鱼的企业,在清江也有网箱养殖基地。公司董事长蓝泽桥说,网箱的数量不应该超过水面的千分之一,超过了这个标准,水质就会受到影响。而现在的清江,5万亩水面本来最多养50亩网箱,却集聚了近1000亩网箱。

没有好的环境,鲟鱼的品质也会下降。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既然江水养殖饱和,何不把江、河、湖传统养鱼方式“搬”上陆地?天峡公司董事长蓝泽桥萌生了岸上养鱼的想法。

岸上养鱼首先面临两大难题。没有流动的水体,如何解决污水排放问题?鲟鱼属于深海冷水鱼,如何为它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天峡公司的鲟鱼养殖园区,没有大型的现代化养殖设备,反而呈现出一幅水草相生的原生态图景。清净的养殖水域与芳草簇拥的“水中花园”相间分布,鲟鱼就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长。

天峡公司总经理孙宏懋说:“养殖水域的水经过动力循环流入‘水中花园’净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钾,滤食性鱼类吃掉鲟鱼的食物残渣,无纺布袋附着微生物净化水体。经过清洁过滤的水再流入养殖区。这样的水循环每天要进行80次。”

天峡公司的鲟鱼养殖区是建在地下,这正是解决养殖水温的关键所在。“鲟鱼最佳的生活水温是摄氏18至20摄氏度之间,夏季的湖北气温经常超过38摄氏度,但是地下水温常年恒定在18摄氏度,而且地下光线昏暗,适宜鲟鱼生长。”孙宏懋说。

这种养鱼模式使鲟鱼养殖实现全封闭和全天候,养殖密度增加了,平均一立方米的水体可以养50公斤鱼,几乎是网箱养鱼的5倍,大大提高了鲟鱼养殖效益。

天峡公司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农家,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的邹俊是第一个运用天峡模式地下养鱼的农户。1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一台水处理器、一台增氧设备和简单机器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地下养鲟工厂。

“这个池子可以养3吨鲟鱼,一年赚两三万。地下养鱼,地上一层我还开了以鲟鱼为特色菜的饭店,不到一年赚了2万多。养鲟鱼投资了十五六万,三年基本收回成本。”邹俊说。

天峡公司的技术人员毛先新经常来邹俊家里进行技术指导。“农户的鱼要达到公司的相关标准,所以养殖环境、用药等等都要严格控制。”毛先新说。

在邹俊看来,养殖鲟鱼有诸多好处。“用地下室做鱼场,省地;每天用十分钟喂食就可以了,省力;老人都干得了,省人工。” 如今,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广这个省地又环保的养殖项目。

2010年,红花套镇杨家畈村29家农户联合投资400万元,成立了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建鲟鱼养殖循环厂房5亩,第二年就实现年产鲟鱼120吨,产值500万元,实现利润180万元,每户农民增收6万元。

“家庭是最小的核算单位,在家庭立体厂房实现鲟鱼养殖、加工、观光同步发展,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在家致富。有了‘家庭鱼场’,渔民上岸,清江又可以变回一江清水了。”蓝泽桥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