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血浇灌人生
本报记者 苏 琳

本期人物 马小兰,原是一家国有中型造纸企业的销售员,凭着激情和干劲,很快就把厂里积压多年的库存销售一空。因业绩突出,23岁时被推选为业务厂长。

正当马小兰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时,随着所在地区“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低产值的企业,马小兰下岗了。

按规定,企业高管马小兰会另有安排,可以保住“铁饭碗”,但她放弃了。

1999年初,马小兰注册了一家商贸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说起创业,马小兰用一个“累”字概括。

创业之初,马小兰每天早起骑自行车,到10多公里外的高速路上搭乘过往收废纸的顺风大卡车,去河北保定采购成品纸。这期间,她住加油站的大通铺,就着冰碴水啃烧饼,打瞌睡时脑门磕在车帮上,流了一脸血……除此之外,运输成品纸,押车、装车还充满危险。有一次,马小兰往纸轴下塞固定栓,一卷上吨重的纸轴滚下来,幸亏她躲闪及时,才没被压成“肉饼”。

那几年,马小兰就这样抛家舍业地去打拼,几乎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上。由于长期奔波劳累,造成严重贫血,血色素低到6克。她的儿子说,“每天妈妈总是忙,等到晚上回到家,她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还没奶奶有精神呢……我真希望妈妈能停下来歇一歇……”

马小兰坚韧、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感动了保定一家造纸厂的女厂长,决定把北京市场的代理权交给她。从此,马小兰如鱼得水,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5年1月,马小兰创办北京博源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完成了从商贸到实业的转型。2010年,马小兰投资3亿元,在北京房山区建成大型纸制品加工基地,优先招收一批家庭困难急需就业的下岗人员,让困难的姊妹们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人生的精彩。

10多年来,马小兰用努力、艰辛、智慧,通过集散地战略,采取“趸进零走”的集市化经营方式,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改变了华北地区纸制品包装行业的格局,不仅带活了北京房山60多家停滞不前的纸制品中小企业,而且帮扶下岗姐妹成立20多家纸箱厂,带动就业3000多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