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际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援非 互利互惠
本报记者 李红光

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非洲,开启了中非关系更美好的时代。在访问非洲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

同为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非援助力度的实践表明,对非援助是双向获益,中非合作达到了互利互惠的效果。

力所能及对非援助

我国对非洲的援助由来已久。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向非洲提供了不同数量的援助。目前,我国对非援助项目达900多个,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达4万多名。

“由于我们的援助实实在在,不附加任何条件,因此得到了非洲国家广泛肯定和欢迎。”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蓬告诉记者,我国对非援助的领域很广,涉及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发展、债务减免、人道主义援助等诸多领域。而且,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南南合作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的中国援外援非模式逐步显现。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以来,我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保持着增长势头。对此,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明表示,我国始终是在南南合作范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对非援助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身份,特别是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适应。尽管对非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未超出自身的承受力。

授人以渔更加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非援助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变化和丰富。以前,援助更多集中于经济生产和国计民生等重大领域,大规模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以学校、医院、公路、机场、电站等硬件设施为主。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后,我国明显加大了对非洲教育、人力资源培训、技术转让等软件领域的援助,在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五个领域的具体措施中,我国明确提出实施“非洲人才计划”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输血’,并不能给非洲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才能帮助非洲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张永蓬告诉记者,我国将援助与贸易、投资相结合,把对非援助作为南南合作的组成部分。对非洲而言,中国援助的目标重在推动非洲发展,使其获得内部发展动力。比如,我国帮助非洲国家已经建立了农业示范中心,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农业技能,增加收入。

张永蓬说,我国对非援助与西方国家的援助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不仅向非洲提供传统援助,更不断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对非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012年,中非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在最初,中国企业走入非洲市场时,是靠援助非洲带动的。

张宏明认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旨在帮助非洲受援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也包含着履行国际义务的成分。但对非援助并非是单方面的给予。我国政府始终强调援助和支持从来都是相互的,中国对非援助是基于中非双方各自的利益与需求。通过援助,可以维系中非关系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走进非洲,开拓非洲市场。因此,对非援助不能只算短期的经济账,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中国对非援助可以用数量来计量,但非洲对中国的回报有些是不能以金钱等物质或数量标准来计量的。

张永蓬也认为,对非援助不仅能够推动非洲发展、承担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义务,而且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具有直接意义。非洲发展起来对我国来说是好事。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重要国际力量,非洲是值得信赖并可以借助的国际力量,可以缓解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压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