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食品安全“共同体”
本报评论员

“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社会共治 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将治理视野进一步投向了社会层面,力图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群防群控的“共同体”,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和受益者。

纵观这几年发生的食品违法犯罪事件,经营者的无良与黑心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同时从生产、销售再到餐桌的链条上,企业内控、标准制定、质量监督等诸多关口的防线也不断“失守”。总的来看,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迫切需要加强企业诚信、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但是监管的体系完善与能力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与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时期并存,当前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善用公众的能量,为保卫餐桌安全设置更多的“千里眼”和“报警器”,以此监督业者的“良心”,推动治理的“良法”。

这些年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社会力量一直是重要参与者。从三聚氰胺牛奶到地沟油,从染色馒头到毒皮蛋,诸多问题的曝光与解决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监督与推动。回顾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历史,媒体的揭露、学者的参与、公众的举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也要理顺社会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保护和实现好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

强化社会监督,需要大力拓展群防群控的途径。例如: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核查反映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专家的作用,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认知水平;深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宣传、诚信自律宣传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总之,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