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械化拓宽规模种粮路
本报记者 吉蕾蕾
江苏省兴化市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机插秧,今年育秧池面积达40亩,覆盖秧田近4000亩,比去年扩大70%以上。图为合作社成员万仁明正在查看他管护的10亩育秧池里秧苗的长势。
本报记者 吉蕾蕾摄

夏日的水乡大地,麦浪滚滚,机声隆隆。辛勤的农民正在地里抢收小麦,确保在下一个雨季来临前颗粒归仓。

6月5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兴化市昌荣镇盐北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16名村民在吴文汉的组织下正在全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上作业。摆盘、装营养土、搬稻种、运秧盘、排秧盘,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忙而不乱。半天的工夫,3亩多的秧池已经整齐地排满了秧盘,只等放水泡田覆膜。“这套全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是今年刚买回来的,比以前人工育秧要省时省力多了。”吴文汉介绍说。

吴文汉是兴化市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也是盐北村从农民手中流转了46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老吴坦言:“没有机械化支撑,规模种粮很难实现,更别说种好这460亩地了。”

2005年,吴文汉花了2500元购买了一台二手步行式插秧机,从此,盐北村村民们长期以来的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年没有多少村民相信机插秧,觉得机插秧的秧苗矮小,会影响产量。”老吴告诉记者,恰逢当年水稻遭遇条纹叶枯病,大部分水稻减产达50%,甚至绝收。然而,惟独他家机插秧试插的4亩水稻表现出了抗病、高产的优势。

老吴机插秧的试插成功让许多村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2006年,我家10亩地全部实行了机插秧,亩产比直播高出150斤左右,除草剂只花费了直播的10%。”经常在外务工的村民万阿山对几年前的事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刚插上秧的时候他心里很有顾忌,秧苗又稀又小,天天都会跑到地里看秧苗长势,“不过后来的产量说明了一切”。

尝到机械化甜头的老吴一边成立了集植保统防统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土地流转承包及全程托管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一边积极更新购置机械设备,提高种田的机械化水平。通过多年机械插秧实践及连年参与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吴文汉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大变化,他耕种的土地从最初的15亩发展到现在的460亩,他拥有的机械设备从当年的一台二手插秧机发展到如今的49台(套),其中步行式插秧机6台、高速插秧机3台、中型耕整机械4台。同时,老吴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年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2000亩,机械化综合服务面积2500多亩,机插秧集中育供秧服务面积约4000亩。

“规模种粮离不开农业生产机械化。”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沙安勤介绍说,要因地制宜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方式,将农业机械化、高产创建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兴化全力推进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全面提高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水平,预计今年全市发展集中育秧池7000亩,推广机插秧面积达60万亩。

近年来,在国家多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提高了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合作社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

一方面是技术问题。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门槛不高,社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社员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够,制约着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由于受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条件和目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影响,农民不愿在土地上投入更多资金,而且涉农信贷手续繁琐,信贷惠农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着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时,土地流转租金和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提高了合作社的运转成本。

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就必须帮助它们解决技术和资金等难题。首先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信贷政策;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种粮大户和社会组织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发展;还要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聘请农业生产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让社员熟练掌握最新农业生产技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