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想法当时就能实现
王盛林

创客,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高中时,偶然有一个念头:能不能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大家共同实现自己的想法?“创客”的概念非常符合我的想象,于是便开始发起创客运动。

起初的创客空间只有20平方米,叫“FlamingoEDA开放空间”。我们经常聚会,也举办工作坊教大家做一些东西。后来在我提议下,成立了北京创客空间,旨在推广创造文化,为大家提供一个实现想法的场所。它足够开放、包容,让各领域的人都能在这里相互交流、互相启迪,产生新的想法,并使这些想法得以实现。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从2011年3月到今年年初,公司一直没有发过工资。2011年下半年,我们策划和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大型创客活动——“创客嘉年华”,我不得不向家里借了60万元,才把活动最终办成。

不过,在过去的1年里,随着中关村管委会和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给予支持,我们终于有了比较大的场地和较为完备的设备。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到创客的行列中。一次,我们利用周末组织了一场48小时的“创想马拉松”,其中有一组做的是脑电波控制音乐。结束后,一位建筑师对我说,“太神奇了!我完全不能想象我们48小时前提出的一个想法,现在居然就实现了,而且还是脑电波控制,听上去如此高深的东西!我觉得实现想法真没有那么困难”。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了,但我每次总感到特别开心。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保持创造、创新的自信和习惯,这个社会将充满创新与活力!

我们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正在整合更多的研究、原型制作、生产、销售和投资的产业链资源,让更多项目不仅诞生于创客空间,更从创客空间走到社会生产和流通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同时,也让创客空间本身变得更可持续,成为一个真正的梦想实验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