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南侧,有一栋棕红色的大楼——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北京“创客”圈内公认的“梦想实验室”就在这里。
坐电梯一路上至9层,向左转走进顶头的房间,在一群摆弄零件的年轻人中,很容易便可认出络腮胡子的王盛林。作为北京“创客空间”的创始人之一,这个25岁的小伙子一见面便露出“行胜于言”的本色,“走,先看看我们的新作品”。
“程晨正在做他的‘脑电波耳机’,想通过感应脑电波变化,控制歌曲的播放。”
“这个电子灯笼已经是成品了,二极管亮度可以声控,拍拍掌试试。”
“手机拍摄防抖器,上周末‘创想马拉松’活动上做出来的,酷吧!”
……
他们是一群被称作“创客”的人:来自不同专业,拥有各自的梦想,通常热爱制作,精通专业知识,乐于协作与分享。他们是一群“玩创新”的人,将网络、技术、设计和艺术结合,在跨领域协作中寻找灵感,更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每个人都享受圆梦带来的快乐,并愿意将这快乐与人分享。
创意无限
“不同领域的人思想碰撞,会诞生有意思的想法,若要实现还需要适合的场地、设备和工具,需要不同的人才。我们所做的,就是让灵感的实现,变得像做一个网站那样简单。”
推开一扇门,走过一段地毯,另一侧的墙上便会投影出一串文字:“人间”、“东风”、“桃花”、“春色”……,将它们组合断句后,一首颇有意境的“小诗”便在脚下完成了。“这是‘七步成诗’。”制作者王博龙笑着告诉记者。
这个男生,目前还是一名北航精密仪器专业研二的学生。两年前,在西安读本科的时候,怀着对音乐的痴迷梦想,他曾和朋友组建过一支校园乐队。他当下所做的事情,也和热爱的音乐息息相关。譬如眼前这套“七步成诗”的互动装置,除了之前展示的“浪漫”外,还很实用。
“它可以通过收集人们脚下动作的反馈信号,对歌曲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王博龙说着从电脑中调出一副“峰线图”。“你看,这是对一首歌的检测数据。这里的高峰收集到的反馈最多,代表人们听到此处时最为兴奋,动作最活跃。”他认为,如果能将这种反馈信息提供给音乐创作者,会对其日后的创作、改编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在一场音乐会或大型演出中,主办方可能邀请了不同的歌手、乐队,但却不知道哪一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他说,“全程记录现场听众‘用脚投票’的数据,会比网络投票的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相对减少花钱拉票的现象。”
由于创意新颖、可操作性强,王博龙的神奇地毯已被中关村云基地“相中”,列为“大数据实验室”项目,他本人也由此成功获得数十万元的“天使投资”。目前,这套设备已经参加过10多场演出,为300多首歌曲做过“体检”,最适用于摇滚音乐。
“这是我想为音乐(产业)做的事情!当然,还有另一个计划也在推进中。”他神秘一笑。
快乐空间
“我的梦想就是这个‘创客空间’。每一个‘实验室’都是开放空间,大家共享资源和知识,还可以自由组队,在一天或两天之内设计、制作出各种新奇作品。”
灵感源于喜爱,源于生活。在北京“创客空间”里,聚集着许多同样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这里除了130多名会员之外,还有300多名网络“邮件组”成员。他们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的学物理、有的学生物、有的学计算机,还有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有不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
“在一个充满创新气氛的空间里,通过提供一些渠道和方式,降低人们实现自己想法的成本,让大家在快乐中实现各自的梦想。”身为资深创客,王盛林每次谈到“创新的习惯和创造的生活方式”,眼里都闪着亮光。虽然“创客”的概念源自国外的“Hacker”,但他和这些年轻人却相信,脚下的这片“热土”,才是更适合“创客”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在他眼中,国内就是一座“创造的天堂”。“从芯片、传感器等常用到的电子元器件,到制作电路板、手板等服务,国内的价格通常只有国外的五分之一,产品质量性能同样很好。如果想做一个小批量生产,也没有比中国更合适的地方。”他说,这样优厚的条件,不但让许多中国创客选择留在国内,还吸引了许多国外“创客”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游历了30多个国家,王盛林眷恋国内的原因,还包括一份暖暖的回忆。2011年最初来北京时,创客空间只是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在豆瓣等BBS网站发出活动邀请,举办创客聚会。“条件有些简陋,每次活动小屋都挤得满满的。”他说。
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创客之间更广泛的交流只能停留在网上。转机发生在2011年,创客空间参加了当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期间,王盛林和北欧艺术节的策展人、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的展览总监杨磊聊起了举办“创客嘉年华”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世纪坛愿意为创客展示提供免费场地。按捺不住兴奋的王盛林,立即就投入到活动的筹备之中。经过6个月的准备,克服了众多困难,2012年“五一”,“创客嘉年华”亮相中华世纪坛。
3天活动里,来自10多个国家的百位创客相聚一堂,与参观者互动体验自己制造的产品,包括3D打印机、能吃的钢琴、绘图机器人、“奔跑马里奥”、键盘打字机、机器人阿凡达、触摸墙等。近百家媒体的报道,也让“创客”这个概念第一次为大众所知。此后15天展览中,这些新奇有趣的作品依然吸引许多人前来一睹为快。
“没想到,市里的一些领导,如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卫、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等也很感兴趣,都来参观‘创客嘉年华’。更没想到的是,参观结束后他们就地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经过3个小时的讨论,我们的‘创客空间’被初步列入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项目。搬来设计中心后,发现不但有更大更好的实验环境,而且后续还有资金、设备支持。哈哈,大家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王盛林觉得,他离实现梦想近了,更近了。
追梦远方
“有一个想法,努力实现它。有一个梦想,努力实现它。前路不一定是坦途,但我们知道梦想的方向,正在朝那个地方走呢!”
那一次的嘉年华,也让许多具有“创客”潜质的人们有了相互结识的机会。戴上与王盛林相遇,加入创客团队,也是从那时开始。一脸儒生气质的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有着25岁年轻人难得的稳重和严谨。
从小到大,一路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实习期被学校推荐到国外一家著名的汽车企业。如果按照“常规步骤”走下去,他本应成为那里的工程师,但这一切却在他毕业之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想法,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是这样。”他回忆说,“我要做些更想做的事情,更想做的梦。”也许是骨子里带着“创客基因”吧,戴上一来到“创客空间”,便迅速适应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独立的思考、分享的理念、合作的意识,这个创新的平台令人着迷。”他决定留下创业。
当然,创业的过程常常是快乐、痛苦相伴而行的。喜欢思考又追求完美的戴上,有时也会陷入纠结。“但我始终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他将把玩在手里的东西递给记者,那是一款曲线设计非常优美的便携式蓝牙音响,只要配上一个纸杯,利用共振效应,就能欣赏高音质音乐——这也是他来“创客空间”后的得意之作。
“用创意、创新去证明自己,去实现梦想。”戴上告诉记者。他脸上的神情竟和说出“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的陈欧是一样的。
就是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追梦”,也推动着“梦想实验室”不断前行。创办至今,“创客空间”摸索总结自身的发展模式,服务范围逐渐突破纯技术领域,延伸到资金、生产等项目孵化环节。除了总结经验减少创客们的“试错成本”外,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尝试将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