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晒”三公预算只是第一步
唐 锐

财政部日前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今年已是“晒”三公经费预算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推进,有利于将“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落到实处。

推动预算公开,削减“三公经费”,既是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的需要,也是打造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目前,除了中央政府部门,还有10多个地方部门也公开了部门预算,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但还要看到,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只是政府接受社会监督的第一步。未来,要想“三公经费”真正做到只减不增,还面临不少实际的挑战,比如,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在预算公开上还存在不够细化的问题,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又如,目前还只是预算上的削减,最后的预算执行数会不会超出预算还未可知。看来,真正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落到实处,还需在解决这些“拦路虎”上下一番功夫。

一方面,要尽可能将各项开支进行细化。真正的预算应该包括多级指标,而且指标应该一级比一级细,可是目前有些预算却是处于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人们看都看不懂,监督更是无从谈起。这从某种程度上也给违规的“三公经费”支出提供了繁衍的“温床”,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在“三公经费”的公开上有必要更详细,除了让公众看得见,还要让公众看得懂,更要条分缕析,让公众看得一清二楚,从而牢牢堵上“三公经费”的预算漏洞。另一方面,兑现“只减不增”的承诺,不仅要体现在年初预算,更要在预算执行时不走样。而这些,归根结底都需要更明确的制度,确保预算执行的权威性。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完整的、刚性的预算体制,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和强化预算的刚性,从而真正让三公预算成为难以逾越的雷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