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春晖集团创建了“土地入股、农企联姻、职业化管理、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全产业链打造”的“春晖模式”,在湖北孝感市集中流转12.3万亩耕地,组建了农机、农资、香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家庭农场3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近40万亩。
破解撂荒难题
李洪清是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龙岗村农民,他已在春晖集团当了2年多工人。“每月工资1500元,跟城里工人差不多。”李洪清说,他家原来有4亩多地,前年将这些地的经营权全部入股“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他本人被合作社聘为工人。
“前几年过完年就外出打工,家里没有其他劳动力,春耕时差不多一半的田被撂荒了,每年田里的收入大约有3000多元。自从加入合作社,不用操心,春晖集团一亩田给360斤稻谷,年底还有分红,每年田地的收入近7000元,比以前多了一倍。”李洪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2011年,湖北春晖集团在三汊镇龙岗、同昶等8个村建起“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春晖集团以农机入股,农户和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集体控股51%,春晖占股49%,实行统一经营。此后,春晖集团又在汉川、应城、云梦等地推广这一合作方式,成为了湖北土地经营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
指着一大片刚刚机耕完的土地,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龙岗村村支书刘顺田对记者说,这片地离村庄远,前几年一直没人耕种,有些地方草长得都看不见田埂。“抛荒最严重的一年,村里4200亩土地荒了近2000亩。跟春晖合作后,土地又都种起来了,一年产粮700多万斤。”
刘顺田告诉记者,参加合作社的农民,能够拿到“六金”:“租金”,每亩360斤中籼稻;“薪金”,100元一天的劳动报酬;“管理金”,田管员每月1500元;“股金”,年终按股分红;“补贴金”,所有补贴都归农民;“机金”,有农机设备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有另外一份收入。
集约化促增产
和李洪清一样,埠镇村村民刘桂芳也受聘于春晖合作社,每年正月十五后,老刘到春晖农科院接受培训,早稻插秧后,老刘和另外一位村民就成为500亩土地的“大管家”。
两个人管理500亩地,忙得过来吗?对记者的疑问,老刘说,合作社基本做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灌溉、统一收割,机插率、机收率达到100%。
老刘家有4亩多地,没有入股合作社,老刘选择的是合作社提供的“菜单式”服务,从春耕到收割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外包”给合作社。“育秧15元一亩,机插60元一亩,又快又好。”刘桂芳说。
在三汊镇的龙岗村和埠镇村,记者看到,小田变成了大田,整齐划一;拥塞不堪的沟渠畅通了,拓宽了,成为“U”形灌溉水渠;泥泞不堪的田间小道,硬化成了3米宽的水泥路。
“合作社现有886台套机械,机手212人。这些机手以前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统一培训后上岗,一年只需工作半年,收入4万元,农闲时,还能出去打零工。”农机专业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詹清卯说。
詹清卯告诉记者,原来小田时,只能人工插秧,插一亩要个把小时,改成30亩至50亩的大田后,使用机械插秧一亩只需20多分钟。“过去,农民种地肩挑背驮,一般只种一季中稻。现在全程机械化,一般都是种双季稻或者稻麦轮作,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
拉长农业链条
在春晖农科院,正做着育秧测试的农科院院长王文向记者介绍这里的先进设备:“棚内有30万元一台的催芽机,可以提高出芽率及出芽质量。育秧工厂7天可出一批秧,每批可满足5000亩地的需要。”
育秧备耕的同时,在春晖优质稻产业园,两条日产300吨的精米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这两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3个人就能控制生产全过程。“这仅仅是稻谷深加工的一期工程。”春晖米业公司经理袁长顺介绍说,占地240亩的春晖粮食深加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除了提高粮食加工能力,还将生产米胚油脂、工业用葡萄糖浆、大米蛋白粉等大米衍生产品。
从工厂化育秧到粮食全程机械化种植、粮食存储、稻米加工销售,春晖集团已经形成了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稻谷年加工能力400万吨,粮食储备库收储能力已达4.3亿斤。
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告诉记者:“农业种植环节的效益目前还很低,所以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开发、仓储物流等环节,现代农业才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