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富产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者以财发身
思 敬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作者曾参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因而该书的价值观与《论语》一脉相承,二者在儒家思想史上交映生辉。

在《大学·第十章》中,曾子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认为,应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国君聚敛财富,民心就会失散;国君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其次从个人角度上认为,财富与德行应相得益彰: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而不仁的人则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曾子前一种观点颇得民心,并且也取得了当时执政者的理解和认同。鲁国的主政大臣孟献子就曾告诫同僚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鸡养猪;丧祭时用冰保存遗体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可谓情之切切、意之凿凿。

后一种观点则涉及到孔夫子所谓的“仁者”。《论语》中论述“仁者”多见诸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段,但其核心在于“仁者,爱人”。因而“仁者以财发身”强调的是,仁爱的人应疏财而仗义,通过自身的德行来获得大家的爱戴。所谓“富润屋,德润身”,财富虽可修饰房屋,但道德却可润饰身心,心胸宽广、博爱乐施能使人身心舒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扩大“营改增”试点为企业减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国家税收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等,都是盘活经济、改善民生的得力之举。通过这些“藏富于民”调控措施,也为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居民收入提高的双赢提供可能。

从个人角度来看,君子以道取财之后,应合理用财去做善事,解人之困、救人之急。近期比尔·盖茨承诺向全球艾滋病基金再注入7.5亿美元,以促进预防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工作,可谓是“以财发身”的楷模。而那些为一己私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的“以身发财”者,终将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