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麦苗肥料足 稻秧质量高
本报记者 白海星 瞿长福 文晶 吉蕾蕾

安徽蒙城的春天,是从麦苗返青开始的。蒙城县农业委员会主任韩健说,一到2月,麦苗逐渐返青,人就闲不下来了,尤其眼下小麦正在拔节,是春管关键时刻,不能有半点马虎。

3月28日早上,在皖北粮食大县蒙城县庄周办事处七里许村,大片茂盛的麦地绿油油透着成长的喜悦,有的麦叶上还挂着晶亮的露珠。在村里种植大户葛新华家中,记者看到了堆满大半个屋子的化肥、种子和农膜。葛新华说,这些化肥是“拔节肥”,再过10来天就要撒到地里。上个月才给小麦施了“返青肥”,现在长势很好,“不过最近得盯紧点,‘拔节肥’很关键,直接影响产量,还要防止虫害。”所以,他每天都要到地里转转,“不敢闲”。

“不敢闲”,这也是庄周办事处的农技员朱云宝的感受。“新方法一多,农技员的担子就重了。这个季节,农技员几乎每天都跑两三个村,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朱云宝说,过去农户种庄稼全是老把式,以往施肥“一炮轰”,亩产只有600多斤,现在新方法多了,“返青肥”、“拔节肥”、“一喷三防”对症下药,蒙城县小麦亩产前年就过了千斤。

蒙城县农机推广中心主任李学章说,蒙城县有247名在岗在位的农技员,这些农技员按照定点包村的技术服务原则,每人包10户,然后每户再带动10户,这样就能示范带动2470户农民。

蒙城是安徽省产粮大县,连续几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县农委主任韩健说,产粮大县是靠真抓硬抓实抓抓出来的,比如全县今年有152万亩小麦,春节一过县里就组织农技员下乡看苗情,苗情差的马上部署撒“返青肥”。“还有‘拔节肥’,全县已经撒了70万亩,还有80万亩小麦按照每亩8公斤的量全部准备到户,县里给农民的肥料补贴就达500万元,再过10来天雨一到,夏粮就丰收在望了。”

同样闲不住的还有安徽凤台的稻农们。虽然离水稻插秧还有一段时间,他们目前已经忙着去育秧工厂预订秧苗了。

凤台县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朱荣兴说,凤台有近一半的耕地面积种植水稻,现在水稻生产机耕、机收基本普及,但机插推广还不理想,关键点就在育秧环节。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育秧技术的完善,目前,全县规模化育秧工厂已经从38个增加到126个,前去各育秧工厂预订秧苗的农民络绎不绝。

在凤台县桂集镇童徐村的育秧工厂,一座可以同时进行6个秧盘填土埋种流水线作业的播种机展现在眼前,14台擦得崭新的插秧机摆放在一旁,蓄势待发。负责人吴全玉正忙着召集人手筛土,准备育秧的营养土。育秧工厂去年10月建成运营,不仅包选种、育秧,还包机插,实行“三包”供秧服务。“集中育秧实现了控温、补水自动化,育出的秧苗效率高、质量好,这是得到认可的关键之处。”吴全玉说。

说到育秧工厂“三包”的好处,杨村镇店集村村民苏传富深有同感,“水稻产量高不高,秧苗质量很关键。”苏传富告诉记者,现在包秧包插平均每亩收费170元,而手插秧的人工费和秧苗成本费平均每亩至少300元。同时,机插的产量平均每亩比手插的产量要多200斤。“这样一算,里外每亩能多赚600元左右,农民当然认育秧工厂了。”

集中育秧解决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道坎。今年,凤台被列为全国8个新增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行县之一,县财政配套安排2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推进水稻机插秧全覆盖工作。“随着供秧服务各个环节的不断完善,农民对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认可度不断提高,今年全县实现水稻机插秧全覆盖应该不成问题。”朱荣兴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