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事件回放:
“弃富逐贫”怪状 需要机制纠偏
徐 达
刘道伟作

近日媒体报道,山西大同县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主动要求“返贫”并取得成功,开始享受“贫困县”待遇。

三言两语——

曾是小康县的大同县,何以会“弃富逐贫”戴穷帽?仔细思考,人们不难发现,较之贫困县,小康县不仅失去了大量扶贫资金、项目和各方支持,而且相关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相比之下,穷帽子得钱、得项目,实际更“实惠”,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就越来越“有动力”去追逐这些穷帽子。

穷帽子的抢手,折射出政绩观的偏差。这些地方本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而在个别地方的政绩考评观念中,“富”是政绩,“穷”也是政绩。“富”的政绩,可为地方争得荣誉;“穷”的称号,则可以争取到扶贫资金,争取得越多,“政绩”越大。其实,戴上穷帽子绝不是什么光荣事,只有当地经济发展了,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政绩。

这样的“弃富逐贫”也暴露出我国扶贫制度还存在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多为送钱、送物,这种“输血式”扶贫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反而还使其他不是很贫困的地方心生“羡慕”,甚至人为“制造贫困”,以得到相关资金。这无疑会加剧公共财政分配的不公,扭曲了扶贫资金的本义。笔者认为,对贫困地区,国家既要给予资金扶持,更要帮助他们用好扶贫政策,帮他们发展产业,恢复“造血”功能,这才是治本之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