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被过度消费了吗
□ 罗 杨

春节一旦被商业化,就难免按经济的规则解构和重组,卖点被追捧,情感被冷落。

蛇年春节又在“年味不足”的叹息中度过了。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本应以历史久远、文化灿烂而充满着的人性伦理之美、家庭情感之美、娱乐智慧之美,却被“黄金周”、“购物节”的商业氛围冲淡了。

春节是农耕文明带给我们的美好遗产,城市化进程的忽然到来,让我们在骤变中有些无所适从。城市新人缺少对年文化内涵的准确领会,导致对传统习俗的误解乱用,不能把人这一节日的主体纳入到节日文化之中。结果,充满温情的节日成了休闲的假日,旅游购物逛街消费成了春节的主题。

当我们的社会经济基础越来越殷实,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节日与平日的物质生活区别越来越小时,节日的特殊性和神圣性随之越来越淡化。从前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饺子,如今已成了充饥的家常便饭。在春运大潮中千里奔波回家的人们,并不是为了那顿也许并不丰盛的团圆饭,而是在实现着上千年在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那个家的信念、团圆的信念、故乡的信念。

谁是春节的主角?当然是人民大众。谁来操办春节?虽然人民大众是主角,然而政府不应缺位。笔者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文化引领的缺失,使得不负文化责任的商家们成了节日的主角,从而造成蕴含在春节中的千年文化传承被看似繁华热闹的过度商业化所稀释,使人们与古老民俗的心灵距离在物欲中日渐疏远。春节一旦被商业化,就难免按经济的规则解构和重组,卖点被追捧,情感被冷落。庙会成了大卖场,文明的年俗也会流落为庸俗。春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场域和时空,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政府和文化精英们应该设法强化人伦情感的凝聚力,重塑节日仪式感的吸引力。

关注节日的门票收入和节日经济所创造的GDP固然重要,却不能忽略节日中人们文化观念的回归和精神价值的提升。毕竟,过春节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的积累,而不是商业消费的井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