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涯第一站
大城市VS小城市
□ 陈 颐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在审视一个城市的时候,会既看工作,又看生活。没有最好的城市,只有最适合你的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帮助你职业生涯起步时实现梦想的土壤之一。

1982年我大学毕业时,正赶上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刚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中反映的中国改革初期青年人面对城乡生活所作出的艰难选择,是当时青年人心灵的真实写照。“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引用作家柳青的这段话,在青春激荡的年轻人中引起热烈的讨论。留在城市,还是返乡,这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职场的第一站更是关系一生发展速度和高度的战略问题。

30年时光飞逝,如今儿子大学毕业,该选择职场的第一站了。像他这样的北京孩子,选择工作的基本条件像挑选房子,把地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些名头响当当的大国企到学校面试,也没有中他的意。“人家招聘出国人员,我出北京就闹肚子,怎么行?我只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做什么工作倒是其次。北京交通这么堵,我可不想把时间耽误在路上。餐馆吃饭那么贵,我省下时间回家做晚饭呢。”儿子说,国家包分配的时代过去了,但是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的愿望和目标没有变化,工作机会多,孩子教育好,尤其是北京还有许多文化演出活动,谁活着只是为了工作?儿子说得有道理,但我听着就感觉有些不对劲。

我把困惑告诉英国人潘瑞宝,他首先给我看了一份罗迈国际2012年至2013年中国人才流动调查的报告。当被问到“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你会考虑去其他城市吗”,求职者选择只在现居住城市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为30.28%;而选择任何城市的比例超出预期,高达22.75%。另外,选择只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比例为18.03%,选择任何一线城市的为11.71%,任何一线或者二线城市的为11.24%。这位多年做职业规划的人对我说,你大学毕业的时代是国家包分配,现在中国的年轻一代所要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以此来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符合这一目标的职业。一个拥有明确目标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开个好头很关键。

到底是选择在一线大城市还是二、三线中小城市更有发展前途呢?潘瑞宝告诉我,在英国,伴随国际经济危机的不断扩大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毕业生们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他们正经历着职场起步最困难的时期。总的来说,英国的毕业生们还是会倾向于大城市,那里工作机会相对更多。当然,他们还需要考虑到英国大城市生活费用也很高,比如伦敦,每个月的房租费用至少需要800镑,而伦敦起薪最高的职务也就是每月1600镑。他认为,对于第一份工作,地点其实不是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全力以赴做好第一份工作。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各有利弊。大城市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生活方便,小城市工作节奏较缓慢,压力小。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但是有着无尽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他们的优势。因此,毕业生们工作时一定要做到勇于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另外,入职之初可能会接触到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怎样把这样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兴趣、做出新意,很多时候坚持努力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是需要学习的。

我问在外企做总监的朋友朱家巷,如果重新作一次选择,大学毕业时还会选择离开江南家乡来到北京工作吗?他的回答是:这很难确定。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前想的是留在北京或上海这类大城市,但出发点只是为了留在大城市,就过于简单了。选择留在一个大城市,不应该是目的,选择一个职业、成为某一种人,才应该是率先考虑的问题。把北京、上海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并非坏事,但是,工作和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时间越长,惯性使然可能越不能离开,而他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问:北京真的就是自己最合适的地方吗?他对他出生和成长的江南小城产生了新的兴趣。在经济高歌猛进的大浪中,江南小城弄潮游刃有余,民众过着更富足更闲适的日子,更有无拘无束的活力。而且,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说,小城市的便利环境远非大城市所具备。回首来路,今天的他更加理性:“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在审视一个城市的时候,会既看工作,又看生活。没有最好的城市,只有最适合你的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帮助你职业生涯起步时实现梦想的土壤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