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霾”伏有赖合力
魏海波

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北京等很多城市都成了雾霾突袭的重灾区,污染面积之大,可谓十面“霾”伏。

由于空气污染的开放性、传染性、混合性,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在城市间输送,造成区域内各城市大气污染高度关联,并导致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相互融合,因此,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性污染”严重,一城一市很难独善其身。

区域性大气污染在一些城市群表现得非常明显。据介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由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往往在区域内大范围同时出现。此外,在我国山东半岛、长株潭区域、成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城市群也出现了该类问题。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交通设施、给水、供电等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热情高涨,甚至会重复建设;而对经济效益较弱、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环保类建设热情却不高,往往导致供给的缺失和不足。这次十面“霾”伏爆发,也给城市群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城市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以生存和安全为底线,统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践证明,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不能仅靠当地加大力度削减污染排放、孤军作战,而是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增强区域治污整体合力。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最难的是如何实现“联”的问题,当务之急是统筹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不同的行政区以及不同的部门,在机构、机制以及政策措施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加大区域污染防治的能力建设。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无论是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机构,还是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监测等方面,都应迈出实质性步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