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邯郸建成“吨粮市”
本报记者 孙世芳 黄俊毅
河北邯郸市小麦机械化统防统治。 曹利光摄

吸引记者来到邯郸的,是来自农业部的一条信息:邯郸成功建成“吨粮市”,单产跃居河北首位。去年邯郸粮食总产112.02亿斤,小麦、玉米两熟亩产2002.4斤,比2009年提高212.6斤,3年增粮41.7亿斤,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标兵”。

41.7亿斤是什么概念呢?邯郸现有人口近1000万,按每人每天1斤口粮计算,每年需消耗36亿斤。增粮41.7亿斤,意味着邯郸可额外提供上千万人的口粮。

扬长避短订规划

在充分调查研究粮食生产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后,邯郸科学制定了3年建成“吨粮市”规划。

“吨粮市”的提出,要从3年前说起。

邯郸平原辽阔,土质肥沃,小麦、玉米两季面积达千万亩,素有“冀南粮仓”的美称,但与毗邻的河南安阳比,仍存在不小差距。邯郸市政府提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必须在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功夫,制定有效措施,向“吨粮市”目标迈进。

通过调研,邯郸建设“吨粮市”的有利条件是,邯郸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有效灌溉面积占85%以上,多年的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有利于粮食作物创高产。不利条件是,邯郸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6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此外,良种良法推广不足,也影响了粮食增产。

邯郸市请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等各方面专家,组成项目论证组,就邯郸市3年建成“吨粮市”进行可行性论证。

论证后,邯郸通过了“吨粮市”建设规划目标:从2010年到2012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两熟单产达1吨,总产达到500万吨。规划还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大措施。

蓝图绘就,下一步就是落实。

直包到底补短板

通过采取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包“高产示范方”的措施,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技服务作为突破口,邯郸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善。

“以前种田都是别人咋种俺也咋种。现在政府部门领导在俺村里包方,手把手教俺种田,收成越来越好。”临漳县章里集乡黄辛庄村农民黄守富对记者说。

记者在邯郸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包方”。3年间,邯郸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善,粮食产量大幅跃升,可以说与“包方”不无关系。

“包方”是包“高产示范方”,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都有“方”,直包到底。市委书记郭大建亲自挂帅,任“吨粮市”建设总指挥。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直包不低于5000亩、3000亩和1000亩的高产示范方,责任到人,全程负责。各级各部门详列时间和进度表,挂图作战,倒逼落实,合力攻坚。

上上下下都行动起来了,工作就不难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通畅,是邯郸粮食生产的一大短板,突破口就首选这里。

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市委书记郭大建告诉记者,3年来,邯郸累计斥资9.7亿元,加快了大中型灌区建设,使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61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450万亩。农业灌溉成本由每亩次60元,大幅降低至10元。

再解决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市农业局局长暴常青介绍,全市资金集中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仅直接服务于“吨粮市”建设的涉农资金就多达5亿元。

最后是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邯郸创建了20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和17个乡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组建了粮食、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000多个,在全市每个示范方建设1至3个农机服务组织。

良种良法促高产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的同时,邯郸市启动了“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方,培训百万示范户”的“百千万”行动。

“以前我们小麦种得稀,在我们这里包方的顾洪瑞老师教我们等行距密植技术。没想到这办法真灵,一亩小麦就增加了3万穗,增收60斤。”永年县讲武乡小北汪村种田大户郝科向说。

郝科向提到的顾洪瑞,是市农业局土壤肥科站站长,在小北汪村示范方包方。小北汪村示范方一共1.2万亩,顾洪瑞常年住在村里,为农民直接服务。全市像顾洪瑞这样,自带被褥、炊具、口粮常年驻村的农技员有1500余名。为创建“吨粮市”,邯郸市启动了“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方,培训百万示范户”的“百千万”行动。

邯郸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春波告诉记者,全市共建设万亩高产示范方150个。示范方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比如小麦,重点推广优种和包衣、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耕等技术。玉米则重点推广高产耐密紧凑型品种、种肥一体化播种、合理增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良种统供、种肥追肥都有政府的补贴,3年来累计补贴了5亿多元,一系列高科技含量的关键增产技术得以推广。

千余农技员每天工作在田间地头,坐诊在农家小院,面对面、手把手给农民讲技术、解难题,农民的收成越来越好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