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的喜剧 谁的忧伤
当我们遵守创作规律,撕下标签,还原事物的本身,接地气,有探索,有诚意,那么就一切皆有可能。
□ 韩秉志

当我们遵守创作规律,撕下标签,还原事物的本身,接地气,有探索,有诚意,那么就一切皆有可能。

《喜剧的忧伤》在北京的二轮演出,可谓“一票难求”。开票仅两小时,上万张票就被抢购一空,连续两年抢不到票的发烧友大有人在。抢票的喜剧背后,反衬着不少观众“没票的忧伤”。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两个人的“对子戏”,乍听起来有些枯燥。缘何观众对此情有独钟?

有人说是明星效应。陈道明的号召力毋庸置疑。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业30周年来,陈道明从未演过话剧。面对如此有组织、有规模的“粉丝”,“老少通吃”的陈道明让这出戏分外抢眼。

有人说是北京人艺这块牌子。北京人艺60年的口碑绝对不是“盖”的。传承着“戏比天大”的前人训导,北京人艺擎起了首都的文化地标。北京人艺的2012年,既有《雷雨》、《茶馆》这样的经典,也有《我们的荆轲》、《喜剧的忧伤》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新排剧目。

但笔者认为,剧本仍是最关键的要素。《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著名编剧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学》,曾在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地上演,大受好评。

好的剧本,不仅是观众的喜剧,也是演员的福音。经典之作常演不衰,任凭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称得上是“铁打的剧本流水的演员”。中国不缺乏明星,也不缺乏演员。现在的问题是,演员可以用表演技术来弥补市场的低迷,但是剧本原创动力的不足,又拿什么来弥补?

《喜剧的忧伤》之热,归根到底是剧本之喜,亦是剧本之殇。在这个速食文化充斥的信息时代,连邂逅一首心仪的歌也成了奢侈。打开电视,雷同的宫廷剧播了又播,大量粗制滥造的喜剧片让人感叹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尽管不是一部本土化创作作品,集明星、剧本、口碑于一身的《喜剧的忧伤》,仍显得弥足珍贵。

好的剧本离不开创意。赖声川曾说,我们的创意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最终还是得回到我们的创作动机。演员演戏,观众看戏。观众对演出的期待,无非就是想在演出的两个小时里静下心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当我们遵守创作规律,撕下标签,还原事物的本身,接地气,有探索,有诚意,那么就一切皆有可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