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乡随俗中国“猫”
□ 韩艳军

“贵族猫”的食谱中首次出现“烤鸭和30年的茅台酒”;原版中的“喝一口松子酒”,在中文版中干脆变成了“来一口老白干”;而“打碎的花瓶”据说来自“明代”。

璀璨的星空,巨大的垃圾场,灵动跳跃的欢快音乐,这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所改变。这部在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被誉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音乐剧《猫》再一次在中国唱响。这一次,所有的猫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猫。

自1981年在伦敦首演以来,《猫》的足迹已遍布全球26个国家、超过300座城市。中文版之前的14个语言版本为《猫》在全球赢得了超过7300万观众的热烈响应和2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如今,中文版《猫》的公演也超过了100场,这只“中国猫”还唱响新年期间的北京舞台。

2004年,英文版《猫》首次登陆北京人民大会堂。当时,大多数观众对《猫》的理解停留在莎拉布莱曼演绎的那首美妙的主题曲《Memory》;时隔8年之后,音乐还是原本的音乐,场景还是熟悉的场景,剧中的猫却不再是一口“伦敦腔”,而是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这只风靡世界30多年的“猫”又会了一门语言。

当杰里科猫们演出的帷幕拉开的时候,吸引住观众眼球的首先是华丽的“猫窝”。这个“猫窝”由1500多件“垃圾”堆成,在英国演出的时候,“猫窝”有废弃的老爷车,大大的旧轮胎,当地的玻璃酒瓶等来自英国人生活里各个角落的东西。而当音乐剧《猫》中文版开始制作以后,为了追求经典性和本土化,开始着手将原版舞台上的洋垃圾让位于中国的本土垃圾。经过多方讨论,在演出的首站上海站,新华字典、军用水壶还有上海车牌都登上了舞台。特别是那本新华字典,它是舞美师们按照一比三的比例放大,做出的一个加大版。你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有着新华字典外壳的大盒子,事实上,精益求精的美工组可是把里面的内容也原封不动地放大,做出了一个真正的大版新华字典。如果你要查一个字,这本大字典也真的能为你查到。

作为一只“中国猫”,不仅要会讲中文,还必须入乡随俗。

所有的改动都会影响到舞蹈动作,包括敬礼、打哈欠、跳上、蹲下,都需要和演员们嘴里唱的对应。因此,在打磨出最终适宜唱、适宜听的中文歌词之后,还需要导演在现场对演员动作进行一一对应的修改。例如开篇合唱的《杰里科之歌》,原本这个唱段由22个形容词组成,每句以“cats”结尾押韵。中文版的翻译用一连串四字成语来突出中国语言的魅力:“左右逢源、神机妙算、威风八面、肆无忌惮、神气活现、义薄云天”……不仅与旋律节奏紧密结合,还体现了中国式的俏皮与诗意。

除了文本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还有文化差异问题。例如,剧中“贵族猫”的英文唱词中提到它穿着的“白靴子”指的是当时贵族怕弄脏鞋子而套上的袜套。考虑到中国观众不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干脆改成了“黑西装”,言简意赅地表明角色对外表的讲究。再比如,广州站的演出,观众们看到了舞狮狮头、广式甜点的蒸笼,以及凉茶壶。北京站的演出舞台上,出现了有北京特色的鸟笼子和糖葫芦。

另外,“贵族猫”的食谱中首次出现“烤鸭和30年的茅台酒”;原版中的“喝一口松子酒”,在中文版中干脆变成了“来一口老白干”;而“打碎的花瓶”,据说来自“明代”……这些加入了中国文化符号的细节设计,让观众感觉更加亲切有趣。

尊重市场,贴近观众,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就在这些点滴中进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