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岁尾,不少银行又一次打起了“揽储”战,“送礼揽储”、“存款返现”……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高,个别银行甚至打出了日息5%这一天价招牌。
企业逐利,天经地义。任何企业行为无不应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越多越好,这是“本”;而吸储是谋利的手段,与本相比是“末”。但年复一年的“揽储”战却似乎不怎么在乎这个“本”。现在6个月贷款利息也就5点多,高价“买存款”有没有可赚一目了然。如果吸收来的存款是“一日游”,那银行就更可怜,最终只落个支付高额利息的下场,完全是赔本买卖。
世上很少有无来由的“爱”。有人透露,重要节点存款激励是主因,很多基层分行年中、年尾奖金有没有、有多少,完全看存款任务有没有完成;更有人直言,存贷比考核、靠利差盈利是个别银行本末倒置的根子,存款不足贷款就做不了,监管部门也会过问;贷款量上不去,银行混日子就会出问题。
这么说不是空穴来风。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大幅上涨,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7.4%,但即便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这一指标仍差一大截。美国、日本、欧盟的银行机构,其非息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大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70%。
穷日子、富日子,只要能过下去,也算本领。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靠粗放式地追求“量”取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现在有太多的事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马上要来了。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造成银行利差缩窄。很多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将是银行业规模扩张时代的“终结者”。
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及这种现状下出现的“本末倒置”扭曲现象,与一些地方搞经济的思路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简单说,就是分不清经济增速与质量效益孰轻孰重,其结果是统计数据看着很美,百姓得到的实惠却不多。有质量的速度,才有意义。对一个地方如此,对一个国家也如此。各地在新的一年制定政策、研究考核标准时,要多想想这个道理,别再把“本”、“末”颠倒了。
可以肯定,在银行经营质量没有实质性改变之前,“揽储”战还会打下去。我们期待下一个岁末会不一样。